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梵蒂岡:方濟各因腦中風離世 安莎:新教宗選舉5月6-10日或之前展開

梵蒂岡衛生署長星期一晚為已故教宗方濟各發出死亡證,表示方濟各的死因是腦中風導致他昏迷及不可逆轉的心臟衰竭。 方濟各早前因為肺炎留院多時,這意味他離世跟導致他之前長期住院的呼吸道疾病無關。 衛生署長的聲明還說,方濟各在星期一早上7時35分於他的住所 Domus Santa Marta 離世。聲明亦提及,除了以上毛病,方濟各生前曾受雙側肺炎、高血壓和II型糖尿病困擾。 上篇相關文章: 教宗方濟各逝世 享年88歲  意大利安莎通訊社稱,根據傳統,梵蒂岡要在本周五至周日其中一天舉行葬禮,較大機會在周六26日舉行。 至於選舉新教宗的樞機主教會議,安莎說,理論上要在原任教宗離世後第15天至第20天開始,亦即5月6日至5月10日,但報導亦說,如果有權投票的樞機主教已經齊集梵蒂岡,選舉會議可提前展開。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莫倫貝克--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

巴黎「黑色星期五」連環襲擊案,目前調查其中一個焦點放了在鄰國比利時,該國事發後翌日14日(週六)已採取拘捕行動,並正通緝一名男,目前其中一個說法,數名(ISIS稱派了8名施襲者,但法國暫時只證實有7名施襲者死亡,即有可能仍有一人在逃)施襲者以及幫兇中,包括了比利時三兄弟,他們一人已死亡,一人被捕,另一人就是那名通緝男子。

調查矛頭指向比利時,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的莫倫貝克區,不少法國傳媒都說,莫倫貝克區已經成為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甚至連比利時自己都是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樞紐,這令比利時政府十分尷尬。

先介紹莫倫比克區。莫倫比克全名為「莫倫比克-聖約翰」(Molenbeek-Saint-Jean,荷蘭文為Sint-Jans-Molenbeek),是首都區「大布魯塞爾區」19個區域的其中一個區域,約6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萬。莫倫貝克是布魯塞爾地區工業化的開端,因此被「譽」為「小曼徹斯特」--然而,放在全西歐工業末落的年代,工業重鎮已非讚譽,反而是該區貧窮的象徵。

莫倫比克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以西(上面地圖中,紅色是莫倫比克,寫了Bruxelles-Villes就是市中心區;圖片來自d-maps.com,可點擊放大),離歐盟總部只有約6公里--這亦是比利時以至全歐洲反恐、反激進化工作最尷尬的地方,在歐盟總部附近,竟然有個「培養」了不少歐洲激進份子的「貧民區」。

為何莫倫貝克會成為激進伊斯蘭份子的溫床?跟約10年前巴黎市郊騷亂時的情況一樣,可歸納為一個字--窮。莫倫貝克住了不少窮人,失業率高,貧窮問題嚴重,又住了不少穆斯林移民後代,高度集中,他們又很難向外闖--包括往其他社區工作或融入社會主流,於是變成一班窮人困獸鬥,成為激進份子滲透的理想環境。

對於歐洲以外,以至歐洲內不太經常留意歐洲恐怖主義趨勢的人來說,莫倫貝克要靠巴黎襲擊案「揚威」,但對於歐洲恐怖主義專家來說,莫倫貝克已十分著名,近乎所有法國以至歐陸恐怖主義都一定可以跟莫倫貝克扯上關係,該區的「威水史」包括:
2015年8月,一名男子企圖在法國火車Thalys施襲但失敗,他曾在莫倫貝克留宿,他的一名姊妹和朋友在該區居住
2015年1月,巴黎發生襲擊《查理週報》及數天後襲擊巴黎猶太人商店的事件,行兇者事前在莫倫貝克獲得武器
2014年5月,法國男子Mehdi Nemmouche襲擊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他以莫倫貝克作為施襲的基地
2012年5月,莫倫貝克有謠言稱該區警察拘捕了一名帶罩袍的穆斯林女子,有激進穆斯林組織乘機生事
2004年3月,西班牙馬德里發生火車爆炸襲擊,其中一名襲擊者曾在莫倫貝克居住
2001年9月,「9.11」襲擊前兩天,有人在阿富汗行刺正與塔利班戰鬥的軍閥領袖Ahmad Shah Massoud,幾名行刺者曾在莫倫貝克居住,並持有偷來的比利時護照
綜合而言,莫倫貝克的角色包括:1、歐洲很多激進份子一定曾前往該區;2、武器集散地;以及3、協助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法國的激進份子往伊拉克和敘利亞打聖戰。另外,這類組織一定跟沙拉菲(Salafi)教派有關。

基本上,巴黎襲擊一發生並明顯是恐襲後,歐洲的恐怖主義專家已第一時間認定一定會跟莫倫貝克有關。法國專家Claude Moniquet更向《費加羅報》形容:「我真正感到驚訝的是,即使襲擊背後不涉及比利時的組織,但線索都仍然可以追溯到跟莫倫貝克有關。」Moniquet亦說,莫倫貝克在歐洲恐怖主義的地位,猶如倫敦在歐洲金融的地位,由於該區有一些歐洲知名的激進份子,於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這情況至少過去15年都發生。

除了莫倫貝克,比利時本身都「惡名遠播」。該國已知已有494名國民去了伊拉克或敘利亞打聖戰,而比利時人口約1100萬,是人口比例上最多聖戰份子的歐洲國家,而人數上則排第2,僅次法國。而且,比利時至少早在90年代已面對國內有激進伊斯蘭組織的問題,當時曾瓦解一個激進組織,但始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單靠比利時自己的情報收集能力,未能完全根治這個問題。

必須強調,比利時不是唯一一個有激進伊斯蘭主義發展的歐洲國家,其他歐洲國家/地區都存在,但比利時位處歐洲中心,令該國變成一個樞紐。

正如前一篇po所說,歐洲面對的恐怖主義已「內在化」,並非如美國般,只是「美國VS外國激進份子」的外交問題這麼簡單,比利時要解決莫倫貝克的問題,也十分棘手,同時牽涉安全、外交、經濟及地區發展等各方政策。

一方面,這涉及莫倫貝克區本身的地區發展,這是莫倫貝克區政府的問題。用香港情況的描述來形容,就好比要由區議會、區議員去逐條街、逐幢大廈、逐個住宅區來去engage居民,搞好居民關係,防止他們受激進思潮吸引,並更易獲取情報。另一方面,伊斯蘭激進主義卻是全國大氣候的問題,例如近幾年有了ISIS,令伊斯蘭激進主義更易吸引穆斯林,這會令莫倫貝克區的工作變得困難,而這種全球大氣候不是該區政府可控制到。

再複雜一點,就是比利時的地方政府架構十分複雜,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同一地區的同一議題,可能涉及幾個不同的地方政府、幾個警署、以至不同層面的政府,而如果細看比利時傳媒,這再涉及前任市長有否失職的爭拗。比利時要去掉「激進主義溫床」的問題,並不容易。

留言

  1. 是否和比利時特別是布魯塞爾收得比較多移民,無法消化有關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反而覺得布魯塞爾位處歐洲中心,交通方便,尤其是往法國很方便,這因素更重要。要說移民多,環境「雜」,巴黎不見得比布魯塞爾好,歐洲各大城市,甚至一些非大城市的地區,都有很多移民,亦有激進主義者滲透,但唯獨是莫倫貝克可以歐洲多地恐襲連上關係。

      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包玉剛外孫基金入主

有過百年歷史的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由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剛外孫、包玉剛四女包陪慧與前夫鄭維健所生的兒子鄭成然的投資公司「NUO」買入全部股權。意大利媒體紛紛形容,Bialetti 落入中資手中。

《星洲日報》頭版刊登國旗缺了新月 元首依布拉欣斥挑動人民神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轉訪馬來西亞,當地中文報章《星洲日報》同日頭版展示他們獨家刊登習的署名文章,但配圖中的馬來西亞國旗印錯,而且是缺少了代表伊斯蘭教的新月圖案。國家 元首依布拉欣(Ibrahim ibni Iskandar)公開斥責此舉可能挑動人民的敏感神經 ,完全不能接受。

英國最高法院一致裁定 「女性」按生理性別定義

英國 最高法院星期三宣佈 ,5名法官一致裁定,英國法例中的「女性」、「男性」和「性別」(sex)按生理性別來定義,即使已獲官方文件認可,跨性別女性也不能被視作「女性」。

華人「成衣黑社會」仇殺蔓延至羅馬 黑幫大老心腹街頭遭擊斃

羅馬星期一晚 有一對華裔夫婦街頭遭轟6槍擊斃 ,由於男死者跟當地黑社會有關,顯示華人黑社會的仇殺已由托斯卡拿(Tuscany / Toscana)普拉托(Prato)蔓延至南面250公里外的羅馬。

國民寧往曼谷新山旅遊 新加坡食肆結業潮加速

路透 星期四報導 ,新加坡食肆倒閉的步伐加速,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有307間食肆結業,較去年的254間再加快,而2022和2023年是230間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