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泰揆下台壓力增加 向柬埔寨稱泰軍將領「反對政府」 黃營泰自豪黨退出內閣

泰國首相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中照片)面對更大的下台壓力,她周三被揭發跟柬埔寨前首相洪森(Hun Sen)通電話時稱,目前處理泰柬邊境爭議的泰軍第二軍區總指揮 Boonsin Padklang(右照片)是「現屆政府的反對者」。近日已跟貝東丹及對方所屬的為泰黨不和的內政大臣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左照片)周三晚順勢宣佈,帶領他領導的泰自豪黨(Bhumjaithai)退出內閣

殖民剛果暴行 比利時國王:最深切遺憾

比利時國王菲利浦(Philippe)昨天(30日)趁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60週年,表示對比利時在殖民對方時的暴行感到「最深切遺憾」,是歷來首度有比利時國王承認殖民暴行。

菲利浦就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獨立週年,向DRC總統致函,一開始時提及兩國關係有深厚歷史,列舉合作例子,之後話鋒一轉,指出若要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便要以完全真實和完全平靜的態度,面對兩國的共同歷史。

信中指出,比剛關係歷史同時包括痛苦的時期,在剛果自由邦時期曾出現暴力及殘暴的行為,在之後的殖民時期也導致苦難和侮辱,菲利浦為這些過去的傷痛致以最深切遺憾,而這段歷史導致兩國社會今天仍有歧視的情況,他將繼續致力打擊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

殘暴的殖民史
先簡介剛果被殖民歷史。跟其他非洲殖民地相比,剛果很晚才被殖民,1877年才成為殖民地,但當時是屬於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個人擁有,他透過「推動非洲發展」的「慈善組織」來控制該地方,與比利時政府無關,這段時期被稱為「剛果自由邦」,到1908年才正式納入比利時政府所控制,正式成為比利時殖民地(菲利浦信中的「殖民時期」僅指這段時期)。

這個非洲中部的殖民地於1960年6月30日宣佈,當時國名為「剛果共和國」,之後曾易名扎伊爾(Zaire),到1997年再易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DRC。非洲同時有一個名為「剛果共和國」的國家,為前法國殖民地。

比利時是個1830年才誕生的國家,再計及立國之初要先安頓內部,以及爭取歐洲列強承認其獨立,到19世紀中有時間去想殖民的事情時,大部份可以殖民的地方已被其他歐洲國家納為自己的殖民地。比利時一開始時的殖民嘗試都慘淡收場,因此比利時政府/政界不熱衷開拓殖民地,認為對外經貿政策花在其他方面會更合理,但利奧波德二世仍是王子時便對殖民地很有興趣。當1876年歐洲列強討論如何處理非洲中部時,德國提出把剛果給予利奧波德二世。

這解釋了,為何在近期的歐美反種族主義示威中,利奧波德二世會特別被針對,他的雕像被破壞(文首照片來自RTBF),因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殖民史,多由商人、政府負責,是全國社會精英界都有參與,而比利時的情況則很大程度上是利奧波德二世的個人行為。

利奧波德二世被針對的更重要原因,是其殖民統治特別殘暴,即使以19世紀末的標準而言,都極為殘忍,很難以一句「不能以現時的價值觀來論斷昔日的行為」蒙混過去。

利奧波德二世殖民剛果期間,主要發展橡膠園,為了強迫當地男性在橡膠園工作,會虜走他們的妻兒,而且訂下工作目標,如果該橡膠園不能產出一定數量的橡膠,便會把妻兒或是那些男奴隸斬去手或腳,以作懲罰。再加上疾病、飢餓、過勞等原因,在「剛果自由邦」時期,估計當地有數百萬至一千萬因殘暴統治而死。

到20世紀初,剛果人民被奴役的情況在歐洲各國有越來越多的報導,包括被斬去手腳的剛果人的照片相繼出現,出於各國壓力,比利時政府被迫從國王手上接管剛果殖民地。

回應BLM示威
對於菲利浦首度公開承認他的祖先曾犯下殘暴行為,這番話更像是說給國內聽,多於真的說給前殖民地,明顯是為了回應比利時國內反種族主義示威。

在傳統的比利時歷史論述裏,利奧波德二世的形象頗為正面,被視為「建設國王」,任內興建不少建築、公園,推動一些大城市都市化,對比利時發展、現代化有重要貢獻,因此國內有不少他的雕像,不少街道以他命名。

但這些雕像、街道名字是「刺眼」,比利時近年已有辯論,也已有城市決定改掉原本以利奧波德二世命名的街道名字。正如菲利浦的信中所說,剛果的殖民歷史「導致兩國社會今天仍有歧視的情況」,在比利時——以至歐美近期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翻歷史舊賬,不只涉及過往,也涉及現在,要處理現在的種族歧視問題,或多或少都要觸及過往的殖民史、黑奴史。

特別是來自這些前殖民地的人移民至歐洲各國,這些家族在歐洲各國住了幾代,例如一個比利時剛果裔人,在國籍、身份認同上已完全是比利時人,但族裔上仍有剛果的背景,若果繼續以現時的傳統論述來看待殖民史,對這些人是十分不尊重,也造成他們現時仍受歧視的情況。

比利時國會已設立了委員會,重新討論如何正視殖民史。菲利浦對殖民史表示遺憾,只是這個過程的開端,估計當比利時國內進一步討論殖民史問題,對重新確立新的認知有共識後,比利時政府及王室可能會作出補償行動,包括國王正式為殖民史道歉。

相關報導: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英歐談判4年終達協議 直布羅陀一地兩檢

英國和歐盟談判4年後, 周三終於就直布羅陀問題達成協議 ,同意直布羅陀採取「一地兩檢」,以便直布羅陀與西班牙之間的陸路邊境毋須再有邊檢。

南韓音樂劇首奪東尼獎 Maybe Happy Ending獲最佳音樂劇等6獎

韓流文化征服全球再立下新的里程碑,南韓原創音樂劇 Maybe Happy Ending (也許美好結局)在美國舞台劇最高榮譽的東尼獎中,橫掃六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顯示南韓在另一項表演藝術再下一城,闖出國際。

荷蘭跨黨派關注倫敦「超級大使館」 憂阿姆斯特丹金融業遭竊聽

英國工黨政府面對越來越大的外交壓力,需要否決中國駐英「超級大使館」計劃。英國雜誌 The Spectator 的網站周一報導,荷蘭政壇跨黨派關注「超級大使館」會威脅荷蘭金融安全,要求政府向英國交涉;另外,繼「小報」《每日郵報》5月底稱美國關注這個計劃後,英國兩份「大報」周日、一接連報導相同消息。

網遊「光州 Running Man」抹黑光州民運為黑暴 南韓要求全球下架 開發者疑為中國人

南韓 遊戲管理委員會周四表示 ,一款疑為中國開發者發佈、抹黑光州事件示威者為黑暴的網上遊戲仍在海外流傳,將與國內「5.18紀念財團」合作,推動全球各遊戲平台都把這款遊戲下架。

澳航關閉星廉航Jetstar Asia 7月31日停運 逾500員工被裁

澳航周三宣佈 關閉旗下新加坡廉航品牌捷星亞洲(Jetstar Asia),7月31日全面停運 ,以便母公司能專注加強其澳洲和紐西蘭市場的核心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