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挑戰德國被雷劈


政治新聞的花絮往往比嚴肅的演說、公布、聲明本身更精彩,更能說明新聞的本身。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15日正式就職,當天下午便立刻乘專機,前往柏林,會晤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外界期待奧朗德如何挾民意來逼剛嚐地選大敗的默克爾在歐元危機讓步。結果,他的飛機起飛不久,便遇到雷擊,被迫立即折返巴黎,改乘第二架飛機,抵達柏林的時間也晚了。

只能說:德國人、默克爾實在太強,你要老娘讓步,老娘立即來個下馬威!!

至於「默朗德」日後的合作,大選前到大選後不斷有評論擔心,二人會有嚴重磨擦,傷及歐羅危機應對。但法國電視台這篇《真分歧、假對抗》(Rencontre Merkel-Hollande : vrais desaccords, fausse confrontation)詳細分析,二人的確有不同的立場,但不會對抗。

文章指出奧朗德政綱中有關歐洲問題有4點要求:重新談判財政公約、創立歐羅單一共同債券、撥出更多歐洲資金或貸款作基建等振興經濟項目、以及歐洲央行角色由只顧通縮轉為通縮增長兼顧。文章指出,首3點,奧朗德和默克爾其實都已找到折衷方案,目前只有歐央行角色是德國寸步不讓,爭拗到最後是這點。

實際上,默克爾及奧朗德都是務實派,作風謹慎,默克爾其實更能跟奧朗德合作,她對作風鋪張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更受不了。而且,二人--以至兩國的政府--都是成熟的成年人,不可能出現對抗。反而是二人背後各自的選民--德國人和法國人--確實對經濟模式的看法有南轅北轍,有「真分歧」,二人如何調和這兩班選民的看法,才是關鍵。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

德俄領袖近2年首通電話 普京:協議以「最新領土現實」為基礎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 近2年來首度跟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對話約一小時 ,要求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侵略,從烏克蘭撤軍,必須展示出願意跟烏克蘭和談,以達至「公義和持續的和平」。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