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學習不同語言,除了語言技巧本身,例如生字、文法、聽寫讀講能力外,看看他們教學時觸及什麼題目,也十分有趣。例如,在南美洲學習西語,「移民」和「世界對拉美的印象」是一個重要題目--很明顯,這跟很多拉美人向外移民,尤其是往美國移民定居、做外勞甚或偷渡有關。
未看下文(以及未觀看上面影片)前,不妨問問自己:究竟你(或一般華文圈人士),對拉美有什麼印象?
雖然上面影片的標題是「歐洲人眼中的拉丁美洲人印象」,但當中提及的,不少相信亦是全世界人對拉美的刻板印象,包括在下。
例如,第一位受訪者、一名哥倫比亞歌手說,大家一聽到拉美,就有熱帶的感覺,好像拉美人都是住在海灘的--當然,這是錯的。
不要說南美洲大陸南端是可以往南極,在夏天,日間也只有幾度,晚度更是0度左右,即使在赤道附近的安第斯三國--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三國國內各地氣候很受高度及洋流影響,例如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高2600米,每天氣溫介乎10至20度左右,再度一些在3000米以上的厄瓜多爾首都基都就再涼一點,位於秘魯的印卡帝國古都庫斯科(Cuzco)也在3000米以上。臨海的秘魯首都利馬同樣出奇的清涼,我今年2月在那兒旅遊,南緯12度左右,應該算是熱帶吧,但因為對出的太平洋長年有南極來的寒冷洋流流過,因此利馬的氣溫每天也只是介乎17至25度左右,十分舒適。
至於最令人覺得「拉美是熱帶」的,莫過於頭頂生果的跳舞女郎。影片中的最後一位受訪者、西班牙記者便說,她身邊很多人都有這個印象,但她認識的拉美朋友中,沒有一個會頭戴生果帽。
有這種錯覺,其中一個可能是受Carmen Miranda影響。她是巴西女星,30-50年代活躍於美國百老匯,她在舞台或戲中便是經常頭頂生果帽,這影響一直至今。
除了對自然景觀有刻板印象,外界對拉美人都有刻板印象,影片中第3個受訪者、一個英國人便說,大家覺得阿根廷人和玻利維亞人分別不大--當然,這是錯的,兩國人種分別有很大。
縱觀拉美,一種最簡單的劃分法,就是3大種族,及這3族的不同混血:拉美本身的原住民,來到殖民的歐洲白人,以及由白人在殖民時期引人作為奴隸的黑人;原住民與白人混血的Mestizo,白人和黑人的混血Mulato,以及黑人與原住民混血的Zambo。當然,還有再後來移民過來的亞裔,例如華人和日本人。
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有上面各種民族,但比例相差很大。在南美,玻利維亞是原住民比例最高的,相反,阿根廷則是白人比例最高,至於黑人及混有黑人血統的人口比例最高的就是巴西。各國的各族比例差異,連帶文化,或純粹在街上看到的風光,差異也可以有很大。
之前在網誌都po過一下拉美遊記見聞,不過有更多hold住了,一來,因為原本想向某媒體供稿,當賺回幾程長途巴士費用。該媒體也登了兩、三篇的,但兩個多月前已寄了兩篇,到現在還沒有刊登出來,開始對這間媒體死心,心想:算吧,不想再好像乞求般跟他們糾纏,而且,這種版面,還是留給專業旅遊寫稿的人吧,無謂阻人「發達」。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我懶!
Anyway,希望之後可以定期每逢週日在這個網誌刊登不同見聞:可能是純吃喝玩樂的旅遊記,可能是涉及當地文化政治,又或者是風土人情。就像我10多年前建立一個網站、讓華文圈更多人認識歐盟一樣,我也希望華文圈有更多人認識南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我希望為自己人生中的其中一頁留下一個記錄。
而這一篇,儘管不是第一篇,但就當作是這一系列遊記的序吧--拉美各國各地十分多樣化,希望透過我這些文章,能讓大家認識這種多樣化!
歡迎網主開源化運作自己的南美遊記,特地過來捧場! 序言聽起來很吊人胃口,加油哦!
回覆刪除要說到南美洲,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音樂,差不多這樣的(6 位比利時人和 1 位南美當地歌手 Freddy Lafont,America Cantat 7,Bogota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UR9vuL4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