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伊鵬3」停留Kattegat海峽逾半天 疑遭丹麥海軍截停

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自摑十巴

[德國2010年供電來源比例,圖片來自FAZ;Kernenergie(橙色加紅色)就是核能,紅色是指默克爾今年3月匆匆叫停部份核電廠運作的供電比例,橙色是指餘下仍在運作的核電廠;之後順時針計,Braunkohle(深灰色?)是褐煤;Steinkohl(黑色)是煤;Erneuerbare Eergien(綠色)是可再生能源;Erdgas(藍色)是天然氣;Sonstige(淺灰色)是其他]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再一次展示其「變色龍」本色,作出核能政策急轉彎,與執政聯盟其他政黨領袖通宵開會後,30日凌晨宣佈2022年廢除核能。

2005年上台前,英語傳媒把默克爾形容為「鐵娘子」,與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相提並論。但過去6年的經驗一再顯示,默克爾不但不如戴卓爾夫人般有著強硬的政策理念,反而是政策主張不斷改變,可隨民意而伸縮,就算公開「自摑十巴」,不斷打倒昨日的我,也毫不介意。

這次德國的決定有何重要?停用核能不是德國獨有,印象中一些北歐國家也這樣做。就算是「福島後遺症」,瑞士上週都作同樣決定。但德國不同之處在於該國是工業大國,能源需求十分大,絕非靠金融旅遊和阿爾卑斯山上放牧的瑞士可相提比論。環看全球,同樣工業龐大的國家中,德國是在停用核能中走得最前的一個。

核能對德國有多重要?可看文首的圓形圖。核能比例當然不及法國的逾七成,但佔四分一左右,要替補缺口,而又要減排,方法不外乎2個:1、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節能。
跟朋友談起這件事,有人不以為然說德國是否能做到。實情是德國早在2000年的「紅綠政府」已拍板,要在2020年代中期全面停用核能,倒是默克爾的「黑黃政府」去年9月撤回該決定,宣佈把核電廠壽命延長至2030年代中的決定。

因此,德國政府早已有計劃如何應付停用核能。而且,默克爾的決定亦代表,她不但改變了自己曾說「核能安全」的立場,而且還要比社民黨和綠黨更徹底,較他們執政時的目標走得更前,好像自己是可再生能源的代言人,可說是神乎奇技!

默克爾的決定,明顯是因為3月地選敗給綠黨,而且德國民意一向強烈反對核能,所以乾脆「順應民意」停用核能,讓綠黨沒有彈藥在2013年聯邦大選攻擊她。

另外一個分析是,她的執政聯盟自民黨岌岌可危,支持度和地選得票率今年一直徘徊在5%躋身議會門檻附近,因此有人估計,默克爾要保留2013年與綠黨合組執政聯盟的後路,去除兩黨最大分歧點。(儘管默克爾上週才呼籲黨友,不要「發白日夢」研究與綠黨合作的可行性)

德國《明鏡》便有一篇文章「默克爾主義的勝利」(Sieg des Merkelismus,原文為德文)。文章形容,「默克爾主義」有2個原則:1、人民支持的就一定是對的;2、人民想採用的,總理女士就會採用。文章的說法是:默克爾心中只想著一件事情,那就是下次大選能否勝出,而在核能政策上,默克爾要在得罪小部分支持核能的人士和得罪佔大多數反對核能的民眾間作抉擇,因此默克爾只能選擇後者。

文章形容,「默克爾主義」模糊了各黨之間的分野,全力阻止民心氛圍的逆轉,並落下以下結語:無論與綠黨、社民黨還是自民黨合組政府,最重要的是默克爾自己可以繼續做總理!

這種「隨風擺柳」的領導風格,而且還似乎「頗成功」,在近代全球大國中,十分罕有,也令網主十分矛盾:一方面,「聽從民意」固然是好,但這種為求「維穩」而不作改革是否對社會好呢?另一方面,大家都希望一個領導有「願景」,但堅持到一個地步是大部份人都覺得過了火位,反而民意強烈反對時自動收回政策會更好呢?

留言

  1. 如果大多數民眾永遠正確,那麼政策隨民意搖擺也沒什麼不好。可是,大多數的民眾頭腦眼光胸襟未必能代表時代最先進,為了遷就當時的民意,有時政策未必就是最優。近兩年我的感覺是,民主能夠很好避免發生大的“人禍”。但是社會上大的進步變革,則需要個別性格極強的領袖人物推動或者支持。太多民主,對於正發生變革中的當時當地,未必是正面力量。只是在後一種情況中(社會賦予個別人更多能量),整個社會的命運走向系於個別人的情操和能力,風險實在太大。我是極希望常常能有正面變革,可還是覺得民主法制更加穩當可靠。Worst case 也就常常只是在各種意見的吵吵鬧鬧中,任何事情原地踏步不前進,不會出現大的倒退。

    沒有來由地就想起這一段,希望並不跑題太遠:

    quote begin:
    图上实线部分,代表人类之历史,它不过是自创世以来,和下接未来世界当中之一部分,符合康德(Immanuel Kant)所谓“现象”(phenomena),两方之虚线部分则符合康氏所谓“超现象”(noumena)(康德之区分由于因果作用[causality],而不由于前后排列次序。所以我们不能说以上之引证恰“等于”康德所用名词。然则在历史学眼光看来,时间亦可以算作一种原因作用,所以称“符合”,不算完全顶冒)。向外之长箭头代表人类之理想,经常有脱离现状的趋势,实际上这种向外扩充的力量仍被内向的和保守的力量牵制,图上以较短之箭头表示之。结果人类采取的路线不外这两种力量凑合而成的总和。只是我们永远无法脱离历史与地理之赋予,纵有突破性的进步,仍只在这弧线范围之内。实线前后的两段虚线,既属“超现象”,我们无法证实,也只能根据已有的史料推断。人类的理解力有此限度,我们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这样写历史,避免落入一个目的论(teleology)圈套。


    -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quote end

    這段話裡所說的那個圖,我在網上沒有找到。記得是一個類似漸開線般的螺旋。“向外之長箭頭” 在螺旋線的切線方向。“較短之箭頭”在螺旋線的直徑方向。這兩個箭頭交匯於螺旋線的某個切點,短箭頭指向圓心。(很多年前看的東西,描述有可能不准確了。如果有錯,對不起先。) 有可能聽來 elusive,玄而又玄,但是我覺得那個圖真的十分形象,所以印象很深。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