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昨天9號提出,希望把COVID19病毒的檢測能力大幅提高,做到類似全民檢測,形容這是「登月行動」(Operation Moonshot),但由於據報這個計劃所花的公帑高達1000億英鎊(1萬億港幣 / 3.75萬億新台幣 / 8780億人民幣 / 5370億令吉),所以引起不少質疑,究竟有沒有成效,甚至有衛生專家批評為「宇宙級浪費及貪污」。
大規模檢測的理念
英國政府構思中的普及檢測跟香港正在進行的全民檢測有點不同。在英國,他們想把武肺檢測做到好像驗孕般簡單,一般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替自己做,或是在普通地點替其他人進行。而且,可以的話是每天做,或者一星期兩、三次。
莊漢生稱,希望把每日檢測能力由目前35萬提升至10月底時的50萬。據報,英國政府希望在明年初時,再提升至數百萬、甚至1000萬。
希望實施大規模檢測,原因在於:一、不想再封城;二、疫苗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研發到,例如下一個北半球流感流行季節前。
相對於SARS、以至大部份普通流感,武肺最棘手的問題在於,不少人染到病毒後,不會發病,沒有病徵,但同時他仍能傳播病毒。大規模檢測就是把原本只檢測有病徵、病患接觸者以至曾到過患者去過的地方的人士,擴大至包括無病徵在內的所有人。
現時想做的,就是想極頻密檢測,例如每天上班前做一次,結果陰性就可以上班;又或者演唱會、體育運動,觀眾入場前要檢測,無問題才可入場。這基本上代替了疫苗的作用。
這個想法不只在英國出現,不少西方國家也正在研究。例如法國,他們正研究抽取口水樣本是否也能驗到武肺病毒,如果成功,取代現時的鼻咽拭子檢測的話,大規模檢測就容易得多。
大規模檢測的質疑
這個構思很美好——如果做到的話。不少英國專家已質疑這個構思,尤其是一份醫學期刊披露了政府的內部文件,顯示計劃約花1000億英鎊,差不多等於公共醫療系統NHS一年的經費,而且內部文件也顯示,政府的專家提及不少疑問。
錢是一大問題。一方面,基於下面會提及的問題,專家都質疑這千億英鎊是否物有所值;另一方面,涉及錢給了誰的問題,這筆公帑大部份會落入藥廠及保安公司,如果沒有更多證據顯示是有效的話,醫護界會質疑,為何不乾脆把錢花在進一步提升醫療系統身上?這樣會否更能直接抗疫?
大規模檢測涉及不少技術問題。
首先是實驗室負荷。把那個棒塞入鼻咽是不難做的,但把抽取到的樣本化驗就不是那麼簡單。英國目前檢測能力已達每天35萬,但實質每天只做15萬至20萬,理由就是實驗室應付不來。
過了實驗室,檢測程序還未結束的,還有其他跟進程序,包括通知被檢測者,以及一旦結果呈陽性,便要進一步確認及採取隔離。如果檢測數目大舉提升,這些同樣大增了的跟進行動是否做到?
德國已是前車之鑑,他們只是在邊境對入境者「全民檢測」,已經做到吃不消,如果是全社會都這樣做,只會更困難。
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準確度。就算假設準確率沒有下降,但檢測量急增,檢測結果錯誤的數字也會急增。
如果是假陽性的話,就出現上述能否做到快速跟進確認檢測來配合的問題。
如果是假陰性的話,問題更大,意味有漏網之魚,令社會出現無謂的樂觀情緒,對其他防疫措施,例如社交距離、勤洗手、避免用手觸及臉部等措施鬆懈。
不要妄想back to normal
當然,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究竟這種技術出現了嗎?或者是,可在明年研發到嗎?如果科學家未研發到,或者相關技術只在初步階段,官員現在說什麼都沒意思。
更更更根本的問題是:莊漢生——以及各地官員領袖——希望生活盡快back to normal,但現實是,沒有可能back to normal,不只是因為疫情不可能短期內消失,還因為被疫情改變了的生活模式,當中有些將成為一個長期趨勢,以疫前生活形態作為normal的指標,把政策目標訂為完全回復至這個指標,完全不切實際。
之前文章:
相關報導: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