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星期談及簡化制裁的通過機制,當時大家把焦點放在中國/香港身上,但其實歐盟的制裁問題不只是中國的。歐盟27國外長昨天21日的會議便突顯出這一點。會議討論落實加強制裁白俄羅斯(白羅斯)的問題,結果一如所料,塞浦路斯繼續否決,令27國未有一致意見,不能推出制裁。
歐盟27國在8月14日通過,恢復對白俄羅斯進行制裁,但未對制裁人士名單拍板。歐盟草擬了一份大概40人的制裁名單,包括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算是頗強硬的制裁,而27國全部都對這份名單沒有異議,包括最親俄的匈牙利。
然而,塞浦路斯繼續行使否決權,但不是因為反對名單,而是因為要求歐盟同時也對土耳其加強推制裁。土耳其近月不斷派船前往塞浦路斯附近的東地中海水域,塞浦路斯要求其他26國同意進一步制裁土耳其,以協助阻嚇土耳其。(有關東地海局勢,可參看8月的文章)
在上星期文章談及歐盟外交政策是否採用「有效多數投票」制度(QMV),談到馮德萊恩在演說中稱:「為什麼依據歐盟價值觀簡單發出聲明,都會...或因其他目的而被騎劫了(held hostage for other motives)?」我當時解釋,「成員國急欲在某一政策逼其他成員國讓步,但該議題以QMV作決策,該成員國不夠票反對,於是在需要一致通過、完全不相關的政策投反對票,直至在該國實際上獲取讓步的政策上,獲得滿意的結果,才撤回反對票」。
塞浦路斯這次例子,解釋了成員國把以不相關的議題綑綁其在意的議題,迫其他成員國同意推行其要求的政策。這次「另一政策」土耳其問題不是QMV決定,但同樣都是塞浦路斯一直爭取不到,因此決定以另一個其他成員國很重視的政策來作出「要脅」。
亦有人懷疑,塞浦路斯是暗地在幫俄羅斯一把,因為塞浦路斯都是偏向親俄,跟俄羅斯有不小的經濟往來,例如塞浦路斯銀行有不少存款來自俄羅斯。
另外,表面上只有塞浦路斯提出否決,但同樣涉及東地中海爭議的希臘,應該都傾向想以白俄羅斯制裁來迫歐盟就土耳其問題讓步,只是只需要塞浦路斯出面就能作出阻撓,因此希臘才不出面。
歐盟外交高級代表柏瑞爾(Josep Borrell)批評,因有某國否決而不能制裁白俄羅斯,令歐盟在國際的信譽和形象受損。
然而,從塞浦路斯的角度來看,他們爭取制裁土耳其已有一段時間,面對是自身主權受威脅,塞浦路斯會覺得,他們的問題(一個歐盟成員國面對侵略威脅、以及土耳其都有人權問題),會較一個非成員國的問題更大。
從小成員國的角度來看,外交政策——以至更多政策——改用QMV,會令小成員國少了一件武器去在歐盟推動自己的政策,外交(以至整體更多政策)取消全體共識制,也有其弊的一面。
(文首白俄示威照片來自 BelarusFeed 專頁)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