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塞爾維亞中國共建命運共同體 總統高呼「台灣是中國的」換習6措施相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上午在貝爾格萊德跟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舉行峰會,兩國在會後宣佈,塞爾維亞同意跟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應該是第一個跟中國建立這種關係的歐洲國家。

【深度長文】Taylor Swift:美國當下社會的縮影

///文章也上載在 Patreon;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繼續撰寫文章深度分析國際動向,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

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美國歌后 Taylor Swift(泰勒絲) 為2023年風雲人物,是第一個人因為演藝成就而獲得這個封號。Swift 不只是演藝文化現象,她已是美國、甚至全世界的社會現象,要理解當下美國文化,或者全球2023年當下這個時代的特徵,必須要認識 Swift 這個人,知道她帶來什麼風潮,並嘗試解釋她有這麼大影響力的原因。

如果以嗤之以鼻的態度看待她,覺得她只是普通一個明星,這代表你已經國際脫鈎,跟時代脫節。

超過10億美元的巡演
《時代》按慣例在這一期的社評解釋今年風雲人物的選擇,指出「在一個分裂的世界......Taylor Swift找到跨越邊境的方法,成為光的泉源」,又表示她已成為美國軟實力的象徵之一,並引述一名美國外交官說,游說 Swift 到其所駐的國家開演唱會,意義重大。

Swift現象今年大爆發,主要原因是她第6個全球巡迴演唱會「Eras」今年開始。《時代》社評說,Swift 今年在很多個晚上,在一個來了7萬名「Swifties」(她的歌迷的稱號)的空間,為他們提供一同快樂的經歷,有什麼事情比讓數以百萬計人士——有老有幼——享受時光,來得更有影響力?

更市儈地說說Swift的影響力:Eras應該已是全球第一個門票收益超過10億美元的巡演,而且只開了一半,美國以外地點的演出年底才開始,會一直開到明年年底,將在明年12月於溫哥華結束(假設沒有再加場)。

究竟 Swift 的影響力有多誇張?例子如下:
* Swift 曾經呼籲登記做選民,她說了之後,美國瀏覽登記做選民網站的人數急升
* Eras美國站演唱會去年年底開售門票,售票公司 Ticketmaster 「當機」,並引致聯邦國會召開聽證會,研究美國售票市場是否有壟斷
* 今年9月開始,Swift 曾在美式足球聯賽球隊堪薩斯城酋長的比賽,現身貴賓廂,惹來她跟該隊球員 Travis Kelce 傳出緋聞,消息令很多女性(Swift的歌迷以女性為主)突然對美式足球有興趣,堪薩斯城酋長的比賽電視收視率急升,Kelce 的球衣銷量暴增4倍。
* Eras 巡演秋季已拍成電影上映,第一個週末是北美票房冠軍,第二個週末面對強敵《花月殺手》上畫下仍能蟬聯,票房擊敗《花》;這個演唱會電影亦應該是全球史上最賣座的同類型電影
* 開始有美國大學開設課程,研究 Swift 現象及其作品的歌詞

協助美國避過衰退?示範何謂「演唱會經濟」
香港及其他地方不少中文傳媒年初以來一直揣測,美國不斷大幅加息後,今年將陷入衰退,但最終未有出現(起碼今年沒有)。一些人揣測,可能是 Eras 巡演刺激經濟,令美國避過衰退!

必須強調,Swift 不可能是美國經濟的重要因素,就算推動經濟的作用,也只佔很微小的比例,而經濟學者也在嘗試計算她的演唱會的經濟作用,部份認為效果不如想像般高,又或者認為無論如何這些消費都會出現。

但無可否認,Swift確實涉及很大的經濟活動,美國經濟學者形容為「娛樂通脹」(funflation),意思是娛樂相關消費強勁,即使價格高昂,仍然無阻顧客花錢,能夠在短期內推高通脹和帶動經濟,除了 Swift ,今年 Beyonce、Bruce Springsteen 等著名歌手都有巡演,同樣有類似效應。

在香港,有人提出「演唱會經濟」。那麼,「演唱會經濟」是什麼?

Eras的美國站已在8月初結束,當時很多美國傳媒都有報導,當演唱會在某一城市舉行時,帶動到什麼經濟活動:
* 首先,這類大型演唱會不只舉辦城市及附近城鎮的居民才會參加,一定有來自較遠地區的歌迷前來,這涉及機票費,以及突然多了一班人在市內吃喝的消費
* Swift 習慣在同一城市至少演出兩晚,其他地方前來的歌迷也很大機會在市內逗留超過一晚,即使自己只會入場觀看一場演唱會,也希望盡量有更多時間跟偶像身處同一城市,這代表會較其他大型活動創造更多消費機會
* 部份城市會在演唱會場地附近的公園舉辦嘉年華活動,讓歌迷入場前觀聚,例如打扮一下,這類活動,加上上述「與偶象同在同一地方」的心態,可吸引未能買票的歌迷也前來旅遊,感受一下 Swift 的氛圍
* 相關城市的商戶在 Eras 舉行期間推出 Swift 限定商品,印有Swift字眼或肖像,或者用Swift命名,賣得較貴,也會有大堆歌迷一掃而空,還會「打卡」上載IG,免費商戶宣傳

有調查推算,美國站演唱會每名觀眾會花大概1300美元觀看 Eras,今年美國帶來50億美元消費。

折射疫後「YOLO」心態
Eras 巡演造成如此大的震撼力,既有時勢造「英雌」,也有Swift自己的特質。

Eras是Swift事隔5年第一個演唱會,也是疫情後第一個演唱會。基本上,今年全部世界巡演都是疫情後首次,歌迷有3年沒看Live演唱會,甚至很多簡單出外活動都顯著減少,例如到戲院、出國旅遊等等(歐美的封城大部份時間較香港、以至台灣、日本等中國內地以外的東亞地方嚴格)。

這不只導致「報復式消費」,還今年(以至未來一、兩年)消費者的「YOLO」(你只活一次)心態特別強烈,有過COVID19的經驗,發現原來去一次演唱會也並非理所當然,所以「體驗式消費」無論價格多高,顧客都願意花錢,形成「YOLO經濟」。

更深層次看,Swift 的一大魅力是成功令其歌迷Swifties之間有着很強烈的聯繫,社交感是Swift演唱會的一大賣點(以及造成如此巨大經濟效益的原因),在疫情後感受這種社交感,特別強烈。

直接互動  讓歌迷感受真的一面
就算沒有疫情這個因素,Swift 的真誠令很多歌迷變成她的死忠 fans ,這一點也早已出名。

《時代》這篇專題長篇報導,貼身追蹤她行程而寫成,當中指出 Swift:
"利用了當今最有效的媒介——流行曲——去訴說她的故事。隨着時間推進,她利用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力量,創造出完全獨特的東西,這是一個論述世界,Swift的音樂在當中只是一個互動、不斷變形的故事中其中一塊拼圖,Swift是這個故事的建築者和英雄、故事的倡導者和論述者。"

Swift 自2006年出道以來,一直跟歌迷直接互動,當年她還未紅、而且未出現Facebook時,她已經用 Myspace 跟歌迷溝通。另外,她會邀請歌迷到她的家作客,試過推出大碟前讓歌迷在她家中率先試聽。至於演唱會,她有時會選出觀眾到後台參觀。

Swift 跟商業夥伴合作時都禮數周到,她跟DJ、贊助商、演唱會的服務提供機構代表見面後,她或她的助手會把Swift見過面的人紀錄下來,包括對方的簡單資料,以及他們談過什麼,如果幾年後再見面,Swift會先複習一次筆記,到見面時可以先問候對方的家人最近如何,或者從上一次對話話題開始對話。

除了 Swift 跟人相處有道,她的影響力最主要當然來自她的歌曲。既然不介意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自己個人感受,Swift 當然把這些感受融入歌中,由她少女時的經歷,寫到現在2X甚至30歲頭的感受,有時會在歌詞加入歌迷才會明白的「暗語」。這一方面是 Swift 的個人(或其朋友)經歷,但那些少女相戀失戀、年輕人成長時的迷惘等等,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人都會有的感受,因此容易引起共鳴。

結合diva唱作歌手角色  更能說出自己故事
每個年代都會誕生天后(diva),美國就有麥當娜、Mariah Carey、Celine Dion等等,這些歌后都知名全世界,但必須承認她們的影響很難跟 Swift 相比(文章上面提及的誇張事例,這些歌星應該未出現過)。因為Swift 跟她們上一代是兩類型的歌后。

八、九十年代的歌后都是以歌聲絕頂,或者/以及舞台魅力顛倒眾生而攀上一線地位,但她們的創作能力較弱。即使當中有人有作曲填詞,但這類作品只佔她們歌唱事業的較小部份,無論歌曲甚至形象(造型、衣著以至應該把自己塑造什麼的概念),她們會知道自己想追求什麼,但到實際執行時較需要很多人從旁協助,令最終「製成品」有多少是她們的元素,打了折扣。她們是遠觀的歌手。

Swift 結合 diva 和唱作人的角色,大部份歌曲都由自己創作曲詞,也很清楚自己的人設是什麼(當然衣著、化妝還是要靠人),連商業上也參與,例如她跟原本的唱片公司結束合約,原本歌曲的版權在舊東家手上,於是她趁疫情決定把這些舊歌全部重錄,並或明或暗鼓勵串流平台逐步以重錄版本的唱片取代舊版本,令歌迷串流她的歌曲時,收入百分百落入她手中。

這解釋到為何 Swift 的歌曲更能觸動歌迷的心,也是《時代》所說的「訴說自己的故事」,讓 Swift 能夠表現出自己真的一面(至少歌迷相信這是真實的)。

美國字典 Merriam-Webster 選出 authentic(真實)為2023年度字,其中一個理據便是 Swift 展示出,在現今社媒年代,無論名人甚至一般人士,都渴求「忠於自我」,「表現真我」成為明星、名人走紅的重要元素之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工黨40個百分點差距重奪黑池南 保守黨僅約100票壓倒改革黨

英國保守黨在星期四舉行的多場選舉大敗,其中 在西北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黑池南(Blackpool South)選區 ,工黨以高達26.3%的轉投比率,重奪這個國會議席,大勝保守黨超過7000票(即超過40個百分點的得票率),排第二名的保守黨僅較強硬脫歐派政黨改革黨(Reform)多100票,反映保守黨在快將舉行的下屆國會大選中,面對工黨和改革擋夾擊。

保守黨1508票之差痛失西密德蘭市長 工黨簡世德三連勝當選倫敦市長

星期六有更多英國地方選舉的結果出爐,保守黨在兩大都會區的市長選舉失利,在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伯明翰都會區)爆冷以1508票之差失守這裏的市長寶座,工黨的簡世德(Sadiq Khan,右截圖)則以頗大差距輕鬆勝出,成為首名3連勝的倫敦市長。

保守黨保住提斯谷市長寶座 辛偉誠立即衝去合照沾光

英國保守黨在星期四多場地方選舉敗陣下,保住東北提斯谷(Tees Valley)的市長寶座,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星期五上午立即趕往當地,跟連續第3屆勝出的Ben Houchen同場【文首截圖】,希望借 Houchen 的人氣強調保守黨的國會大選選情仍未崩潰。

美建新組織「Squad」抗中 聯合日菲澳加強南海巡邏

美國、日本、菲律賓和澳洲4國國防部長星期四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四方會議 ,顯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組成新的小型軍事合作組織,美國官員私下稱之為「Squad」(小隊),專門用來在南海抗衡中國。

美就俄烏戰爭添近300制裁目標 重點打擊第三國企業 至少10香港註冊公司上榜

美國星期三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增近300個制裁目標,當中不少是中國公司,顯示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過去一個月先後訪中並警告中國不要協助俄羅斯攻烏後,美國開始全面打擊替俄羅斯繞過制裁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