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公投不足1個百分點之差支持入歐 摩爾多瓦斥俄干預選舉

摩爾多瓦星期日就是否推動國家爭取加入歐盟進行公投,結果僅以不足1個百分點、1.4萬票之差通過 。支持公投的總統 Maia Sandu(文首照片)不點名批評俄羅斯,稱有「外國勢力」用錢和宣傳干擾公投結果。

黨員大還是黨議員大?英國政壇大重編臨近?

千呼萬喚的英國工黨黨魁應該今天(11日)揭幕,工黨議員在脫歐公投向黨魁高斌(Jeremy Corbyn,左面照片)逼宮多時,最終都發現他不會自願下台,原影子內閣第二號人物的伊安琪(Angela Eagle,右面照片,照片來自BBC)週末期間宣佈啟動黨魁選戰,在11日正式宣佈出馬挑戰高斌的黨魁地位。


工黨的黨魁選戰,將較保守黨更複雜及更有更多爭拗,因為高斌這次不是自願下台,究竟他是否需要再獲取工黨下議院及歐洲議會議員的提名(門檻為51),然後才能由全黨黨員選擇,引起爭拗。高斌認為不需要,但要他下台的人士認為需要。

工黨執委會將在12日研究相關黨章條文,如果認為高斌需要再爭取議員提名,高斌獲得51名議員支持的機會近乎零,而高斌一定會入稟法院,把黨的事務交由法院處理。

另一個程序問題是哪些人有權投票。首先,究竟「黨員」的定義如何劃界?第二,公眾是否有權投票?

在去年黨魁選舉中,在最後關頭突然湧出大批工黨黨員加入,外界相信是極左翼份子,他們是想高斌當選。另外,去年,公眾只要支付3英鎊,就有權參與黨魁投票,但事後發現,不少人是來搞事,甚至是其他政黨支持者,刻意投給一個不可能打贏下屆大選的人。近日,突然又有大批人士加入工黨,反高斌的工黨人士一定會阻止去年的情況重演,這又一定會惹來支持高斌的一派反擊。

說到這裏,大家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在黨魁選擇以至黨的路線上,究竟黨員大,還是黨議員大?英國政黨近年引入黨員投票,是希望黨魁有更大認授性,並選出一個更貼近民意的黨魁。然而,從高斌的例子來看,你覺得他是更貼近「整體」選民的黨魁人選嗎?

大家相信,高斌在基層工黨黨員間仍獲強大支持,他在黨魁挑戰中仍有很大勝算。然而,問題來了——英國是實行議會制,黨魁是要獲國會內的同黨議員支持才能工作,而工黨下議員已經以172票對40票通過對高斌的不信任動議,這百多人,尤其是近日辭去影子內閣職務的議員,是不會再跟高斌共事,於是出現一個80多歲的議員可以加入影子內閣,當「前座議員」的怪事。因此,如果工黨黨員仍是選出高斌做黨魁,那百多名工黨議員一定會出走,另立黨團甚至另立新黨。

同樣的問題,在保守黨也有出現。目前是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及能源國務大臣利雅華(Andrea Leadsom)之爭,以政治歷鍊來說,利雅華遠不及文翠珊,她所獲的保守黨議員支持也很低,但利雅華是脫歐派,而保守黨基層黨員是較該黨議員更傾向脫歐的,他們會否因為文翠珊在公投中支持留歐而寧願投給利雅華呢?

更甚者,公投顯示,英國(以至全球)的反建制/反精英情緒十分高漲,獲大量同黨議員支持,會否在由黨員投票的選舉中反而變成負累呢?

工黨只是在野黨,再由高斌領導,殺傷力尚能控制(但也不少),但想到保守黨選出的不只是黨魁,更將是首相時,而一個剛說「自己有兒女,對手沒有,因此自己較適合做首相」的利雅華可能做首相,你就不得不抹一把汗?

更重要的是,脫歐公投可能英國政界大重編。正如上述,如果高斌再當選黨魁,或是工黨議員不讓他參選,工黨將立即分裂,而今年出現這情況的機會極高。保守黨分裂的機會暫時仍很低,但大家不能抹殺利雅華做首相的情況下,如果真的由她做首相,相信保守黨也會有不少議員退黨。

不要少看英國政界大重編的重要性。英國的選舉制度,令第三勢力一向難以撼動兩大黨,英國對上一次政界大重編是上世紀20—30年代,工黨取代自由黨,成為與兩大黨之一,保守黨—工黨體制在英國已運行了約80—90年,而再之前的「保守黨—自由黨/托利黨—輝格黨」對抗的體制,同樣也是運行了接近一世紀。因此,大家可能正經歷一世紀才會出現一次的英國政壇勢力大洗牌。

這種在英國極其不利第三黨的選舉制度下,仍能出現的政界大重編,觸發的因素當然不是上述的黨內人事鬥爭這麼簡單,而是英國經濟及社會情況已出現了累積多年的大改變,令政壇勢力的連橫合縱也要改寫,適應新時代。英國刻下的改變,跟歐洲以至全球基本上一致,例如我在5月寫及奧地利大選的文章<當綠黨人也可當選總統>,談到的都是這情況。至於詳細,稍後再寫。

延伸閱讀:
英國《獨立報》社評:Schisms in both Labour and Conservative parties could add extremism to instabilit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50年前近距離擊斃往西德男子 東德國安首判謀殺罪成立

德國柏林法院 星期一裁定一名現年80歲的東德秘密警察(Stasi)謀殺正前往西柏林的人士罪名成立,判囚10年 ,是東德共產政權倒台35年以來,首次有東德國安因執行任務而被裁定謀殺罪名成立。

應屆經濟學獎得主Acemoglu不改看法:中國專制政權難讓經濟持續創新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來自土耳其的Daron Acemoglu,以及來自英國的IMF前首經濟學者 Simon Johnson 和 James A. Robinson,他們的結論大致是:民主、法治、具包容性等的制度有助經濟長遠增長,專制不利創新。

杜魯多批評印度跨境謀殺不能接受 印度:純為掩飾漠視中國干預醜聞

加拿大跟印度就去年加拿大錫克領袖 Hardeep Singh Nijjar 被殺案的外交爭拗升級,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星期一斥責 ,印度以為可以在加拿大領土採取暴力行動,犯下了根本錯誤。

施紀賢承諾爭取釋放黎智英 黎崇恩:冀英有實際行動

盛傳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快將展開履新後首次訪中行程之際, 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右截圖)星期三表示 ,敦促香港政府釋放英國公民黎智英是工黨政府的優先工作之一。

南韓證實朝兵抵俄 「北韓1.2萬兵援俄抗烏、11月1日前可作戰」

烏克蘭本週初放風稱,北韓似乎會派兵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 南韓情報機關星期五就此披露更多資訊 ,表示北韓決定向俄派出1.2萬人協助作戰,首批1500人已經抵俄。烏克蘭軍方說,北韓士兵本月底前可開始在烏克蘭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