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首相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中照片)面對更大的下台壓力,她周三被揭發跟柬埔寨前首相洪森(Hun Sen)通電話時稱,目前處理泰柬邊境爭議的泰軍第二軍區總指揮 Boonsin Padklang(右照片)是「現屆政府的反對者」。近日已跟貝東丹及對方所屬的為泰黨不和的內政大臣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左照片)周三晚順勢宣佈,帶領他領導的泰自豪黨(Bhumjaithai)退出內閣
這涉及一個問題:德國政府、政黨甚至媒體處理國內由穆斯林進行的襲擊時,明顯是淡化宗教因素,這究竟是冷靜處理,還是淡化事件?
在Würzburg事件中,官員以至媒體都盡量傾向把事件當作是一個情緒有問題的人士所作出的無差別襲擊,例如:避免用上「恐襲」的字眼;極力撇清事件跟IS的關係,儘管IS自稱跟事件有關;盡量強調兇手的情緒問題,指出他近日剛得悉家鄉的朋友過身,性情大變。
無可否認,如果跟法國、比利時的襲擊比較,Würzburg案沒那麼「恐襲」,前者的襲擊中,動機明顯涉及很大的宗教因素,而且更明顯是精心策劃,而在Würzburg案則不是那麼絕對肯定動機涉及宗教。然而,這次兇手行兇跟伊斯蘭教的關連,也不能把它壓得太低。
同樣的情況,在大除夕夜科隆性侵案中也曾出現,警方及媒體一開始時低估了事情的嚴重性,過了數天才發現問題嚴重。
大家沒說但都知道的事實是,如果太突出疑犯的穆斯林/難民背景,將激起德國人對穆斯林及難民融入社會的討論,會引起社會撕裂。
從好的方面來看,不隨便把某一特定社群定型,可讓社會冷靜討論。
然而,從壞的方面來看,如果往另一極端走,完全不談犯人的穆斯林/難民背景,會否變成逃避了討論一些重要的問題,令社會錯失解決問題的機會呢?這宗案件,真的與伊斯蘭激進主義或難民可能面對一些特有問題而變得較易犯案完全絲毫無關?
德國之音這篇由來自北京、居德已逾20年的記者的評論Diversionary tactic in Würzburg,較批評目前的情況,甚至認為德國社會刻意迴避的程度,去到好像這宗案件若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所犯「而已」的話,事件便好像不嚴重,社會便好像沒有潛藏問題。
延伸閱讀:
德國之音另一篇評論:After Würzburg - general suspicion and denial of reality
英國衛報評論文章:A refugee with an axe, and Germany’s open door could be slammed sh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