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我在臉書寫了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對第二輪投票結果的回應,他稱"不投票、投白票及投廢票的人數總和較瑪蓮勒龐所得票數還要多,因此瑪蓮勒龐在第二輪投票只是排第三,法國選民已狠狠地向極右說不"。有人回應時說他怎麼可能這樣詮釋投票結果。
一方面,梅朗雄的「自我感覺良好」味道的確很重,不過,同時也想說,法國人對「不投票」及「投白票廢票」的看法及公佈方法,跟香港、台灣以至很多地方都不同,因此放在法國的背景來說,梅朗雄的說法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上圖是我由法國內政部copy出來的第二輪投票結果(為了位置問題,我大幅縮小這兩個表)。在香港、台灣及其他大部份地方,選舉結果只有以下4至5組數字:投票率、投票人數、各候選人得票數目(有些會公佈各人得票率)以及無效票數字。大家在媒體看到的法國總統選舉得票數字,只會看到上表最右邊的二人各自得票率數字,以及下表中間第3行的投票率。基本上,連得票數字及投票人數都未必會看到。
不過,正如大家看到,法國政府會同時公佈「棄權人數」(即不投票人數),以及白票(圖表中的Blancs)和廢票(圖表中的Nuls)的數字。儘管正如有網友所說,不投票可能是因為我不關心政治,或者是我沒有空投票,不過,在法國,傳統上他們會視「不投票」的已登記選民是「棄權」,是因為不滿各大候選人而透過不投票來表態,因此,相對於香港所說的「投票率高低」反映選民踴躍程度,法國有時會用「棄權率高低」來反映選民對這次選舉是否熱衷的指標。
至於白票、廢票,在大部份地方,例如香港及台灣,通常統稱為「無效票」便算,純粹是用來顯示沒有作弊,全部點到的票數跟去了投票的人數要一樣。不過,在法國,他們會分開公佈白票及廢票的數目(至少本屆是這樣,印象中之前大部份選舉都是這樣)。理由很簡單:白票,是十分明確顯示選民特地出來投票,告訴大家他所有候選人都沒有選擇;廢票,則可能是因為「不懂投票」以致「投錯了」。
不過,在法國,大部份廢票其實都可當作白票之類的抗議票,因為法國的投票方式跟我們不同。在香港及台灣,我們是在選票上,我們想投的候選人側近戳印,但如果所戳的位置不完全在指定範圍內,稍微偏了,便已當作廢票,很多廢票是技術原因而要作廢;不過,法國選民是先拿一個票站給予的信封,以及至少2名寫有候選人的紙條,然後走入投票間,把想選擇的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封好,把其他候選人的紙條掉在投票間的垃圾桶,最後把信封放入投票箱。在這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戳錯印」、畫錯符號(假設是用筆填寫選票)的技術問題,也很難想像會「出錯」把多於一名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或「出錯」放了一張寫有已故總統戴高樂的紙條(本屆有這張選票)、甚或放了比卡超閃卡的信封。這些情況,很明顯是抗議票。
下面是第五共和歷年總統大選的白票加廢票數字及比率,可見今屆無論是票數及比率都較上屆增加一倍,比率也遠超第二高的1969年——而1969年是歷來投票率最低的第二輪投票。
年份 票數 比率
1965 668,213 2.74%
1969 1,303,798 6.42%
1974 356,786 1.34%
1981 898,984 2.88%
1988 1,161,822 3.62%
1995 1,902,148 5.97%
2002 1,769,307 5.39%
2007 1,568,426 4.20%
2012 2,154,956 5.82%
2017 4,069,256 11.47%
一方面,梅朗雄的「自我感覺良好」味道的確很重,不過,同時也想說,法國人對「不投票」及「投白票廢票」的看法及公佈方法,跟香港、台灣以至很多地方都不同,因此放在法國的背景來說,梅朗雄的說法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上圖是我由法國內政部copy出來的第二輪投票結果(為了位置問題,我大幅縮小這兩個表)。在香港、台灣及其他大部份地方,選舉結果只有以下4至5組數字:投票率、投票人數、各候選人得票數目(有些會公佈各人得票率)以及無效票數字。大家在媒體看到的法國總統選舉得票數字,只會看到上表最右邊的二人各自得票率數字,以及下表中間第3行的投票率。基本上,連得票數字及投票人數都未必會看到。
不過,正如大家看到,法國政府會同時公佈「棄權人數」(即不投票人數),以及白票(圖表中的Blancs)和廢票(圖表中的Nuls)的數字。儘管正如有網友所說,不投票可能是因為我不關心政治,或者是我沒有空投票,不過,在法國,傳統上他們會視「不投票」的已登記選民是「棄權」,是因為不滿各大候選人而透過不投票來表態,因此,相對於香港所說的「投票率高低」反映選民踴躍程度,法國有時會用「棄權率高低」來反映選民對這次選舉是否熱衷的指標。
至於白票、廢票,在大部份地方,例如香港及台灣,通常統稱為「無效票」便算,純粹是用來顯示沒有作弊,全部點到的票數跟去了投票的人數要一樣。不過,在法國,他們會分開公佈白票及廢票的數目(至少本屆是這樣,印象中之前大部份選舉都是這樣)。理由很簡單:白票,是十分明確顯示選民特地出來投票,告訴大家他所有候選人都沒有選擇;廢票,則可能是因為「不懂投票」以致「投錯了」。
不過,在法國,大部份廢票其實都可當作白票之類的抗議票,因為法國的投票方式跟我們不同。在香港及台灣,我們是在選票上,我們想投的候選人側近戳印,但如果所戳的位置不完全在指定範圍內,稍微偏了,便已當作廢票,很多廢票是技術原因而要作廢;不過,法國選民是先拿一個票站給予的信封,以及至少2名寫有候選人的紙條,然後走入投票間,把想選擇的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封好,把其他候選人的紙條掉在投票間的垃圾桶,最後把信封放入投票箱。在這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戳錯印」、畫錯符號(假設是用筆填寫選票)的技術問題,也很難想像會「出錯」把多於一名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或「出錯」放了一張寫有已故總統戴高樂的紙條(本屆有這張選票)、甚或放了比卡超閃卡的信封。這些情況,很明顯是抗議票。
下面是第五共和歷年總統大選的白票加廢票數字及比率,可見今屆無論是票數及比率都較上屆增加一倍,比率也遠超第二高的1969年——而1969年是歷來投票率最低的第二輪投票。
年份 票數 比率
1965 668,213 2.74%
1969 1,303,798 6.42%
1974 356,786 1.34%
1981 898,984 2.88%
1988 1,161,822 3.62%
1995 1,902,148 5.97%
2002 1,769,307 5.39%
2007 1,568,426 4.20%
2012 2,154,956 5.82%
2017 4,069,256 11.47%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