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法式情調示威

原本想寫週末期間法國有2場抗議以色列攻擊加沙的示威演變成騷亂,寫寫法國/歐洲跟以巴衝突的關係,但尋找資料,卻發現上面這張照片,就不如寫寫有法國示威吧。

上面的照片由《解放報》攝影記者Laurent Troudé拍攝,是19日在Barbès市的示威情況。大家從新聞(如果有報)應該會看到一堆「阿拉伯樣子」的青年男子,身穿T恤/內衣/赤裸上身和牛仔褲,向警察擲物或焚燒雜物的畫面。又或者,各地的示威衝突,大家都應該覺得是一班青年(香港的術語是「廢青」)在跟警察衝突。因此,上面是一個中年男士、穿的西裝骨骨,還要有一個「斜孭袋」,顯得異常格格不入。有外國人笑說:這真的十分法國式。


法國網民看到也覺得有趣,因此有不少「惡搞」改圖,例如:

或是

大家或者聽過(如果新聞有報),法國政府原本是禁止了一、兩場抗議以色列的示威。禁止示威,在法國是極度罕見的,因此法國傳媒都有研究背景資料,以及政界對此的爭論。

外界印象中的法國應是罷工不絕。根據法國《世界報》,原來法國憲法儘管列明國民有罷工的權利,但沒有列明遊行是國民必然的權利,法國目前能援引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來引伸法國國民有受限制的遊行權利--因為宣言都只是說,國民在不影響公眾秩序下有權遊行。

香港回歸時,特區政府把遊行的規定由「通知」警方變成要獲得警方「不反對通知書」,被視為剝削人權。但原來,法國遊行是要申請的,而且是要獲得批准,而非「不反對」。

根據規定,在法國舉辦遊行或大型集會,要向舉行地點的市政府和省警察局(prefecture)申請。後者是法國政制很獨特的機構,要解釋一下。法國的省(department)其實很小,更似「縣」,但直至20世紀後期出現「大區」前,一直是法國第一級行政區。省是民選的管治機構,但同時有中央政府派來的「prefect」,以在該省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有點像「欽差大臣」或「專員」,但prefect偏向管地方的治安問題,包括各位在法國居留一段時間時,抵達後都要向所住地方的prefecture進行人口登記,因此網上搜尋時,留法中國學生偏向把他譯為「警察局」。

根據法例,必須在遊行前3天遞交申請,即使緊急情況也不能豁免,需要遞交一些文件,並要列出地點、時間等資料,市政府及省警察局會盡快通知有關決定。由於省警察局是代表中央政府,因此這次禁止示威,其實都可以說是中央政府、即直接管理這些「專員」的內政部決定,內政部長這次需要出來為決定解畫。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