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英國《衛報》、路透社等多間傳媒在8日先後報導,歐盟執委會正研究法案,要求在多於一個歐盟國家營運的企業需要把各國營運財務資料拆開公佈,以打擊避稅。據報法案已獲歐委會所有相關政策的專員支持,亦廣獲全部28個成員國支持,估計最快3月便有最終方案,4月或5月便可通過實施。
過去幾年,歐盟國家——尤其是大國——的傳媒不斷報導,一些跨國企業避稅,最主要的指控是,在某國獲得不少收入及盈利,但只向該國繳交了僅個位數比率的稅款。方法不外乎是把歐洲營運總部設在低稅國家(例如愛爾蘭和盧森堡),然後盡量把歐盟各國的盈利撥入歐洲總部的帳目,又或是A國支部要向B國支部購買原材料,A國的收入便可撥向B國支部帳目,繳交B國較低的稅率。
另一個問題是,部份成員國可以以吸引外資為名,向個別巨企提供稅務優惠。如果是公開、劃一的優惠,這還好,例如A國想吸引科技企業,那就只向科技業提供優惠。不過,現在出現的是,有國家私下跟個別巨企訂下秘密稅務協議,在這方面最受抨擊的是盧森堡(亦即是歐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的故鄉)。
歐委會的草案要求,企業要把各自成員國的收入、盈利、所繳稅款等財務資料公開,以杜絕企業用上述的方法盡量減低繳稅。根據歐洲議會的估計,巨企上述避稅方法,令歐盟28個成員國每年少收700億歐元(約6110億港元,約2.6萬億新台幣,約5155億人民幣)的稅款。
儘管這些避稅問題涉及所有跨國企業,但美國十分關注,歐盟及歐盟各國是否在針對美國企業,因為過去幾年歐媒有關巨企避稅的報導,以致近一、兩年歐委會及歐洲國家打擊企業跨國避稅的行動中,九成九都是美國企業。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全球的跨國巨型企業中,不少都是美國的,例如星巴克、麥當勞。
另外,有一種企業特別容易進行「跨國稅率格價」,那就是科網企業,而全球大型IT公司中,差不多全部都是美國的。蘋果把歐洲總部設在極低稅的愛爾蘭來避稅,這點是十分著名的。而蘋果已算容易「對付」,因為蘋果仍是以賣實物為主,iPhone在哪兒出售,還容易決定,但Google、亞馬遜這類網上企業,很難界定他們哪些收入歸A國、哪些盈利歸B國(最被針對的其實是Google,因此歐洲政壇經常把這種打擊巨企及IT企業避稅的稅項稱為「Google稅」;文首照片為Google在愛爾蘭總部,來自法新社)。因此,歐洲有人提出過「泛歐數碼稅」,這類企業劃一向歐洲交稅,毋須再分哪個成員國。
過去幾年,歐盟國家——尤其是大國——的傳媒不斷報導,一些跨國企業避稅,最主要的指控是,在某國獲得不少收入及盈利,但只向該國繳交了僅個位數比率的稅款。方法不外乎是把歐洲營運總部設在低稅國家(例如愛爾蘭和盧森堡),然後盡量把歐盟各國的盈利撥入歐洲總部的帳目,又或是A國支部要向B國支部購買原材料,A國的收入便可撥向B國支部帳目,繳交B國較低的稅率。
另一個問題是,部份成員國可以以吸引外資為名,向個別巨企提供稅務優惠。如果是公開、劃一的優惠,這還好,例如A國想吸引科技企業,那就只向科技業提供優惠。不過,現在出現的是,有國家私下跟個別巨企訂下秘密稅務協議,在這方面最受抨擊的是盧森堡(亦即是歐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的故鄉)。
歐委會的草案要求,企業要把各自成員國的收入、盈利、所繳稅款等財務資料公開,以杜絕企業用上述的方法盡量減低繳稅。根據歐洲議會的估計,巨企上述避稅方法,令歐盟28個成員國每年少收700億歐元(約6110億港元,約2.6萬億新台幣,約5155億人民幣)的稅款。
儘管這些避稅問題涉及所有跨國企業,但美國十分關注,歐盟及歐盟各國是否在針對美國企業,因為過去幾年歐媒有關巨企避稅的報導,以致近一、兩年歐委會及歐洲國家打擊企業跨國避稅的行動中,九成九都是美國企業。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全球的跨國巨型企業中,不少都是美國的,例如星巴克、麥當勞。
另外,有一種企業特別容易進行「跨國稅率格價」,那就是科網企業,而全球大型IT公司中,差不多全部都是美國的。蘋果把歐洲總部設在極低稅的愛爾蘭來避稅,這點是十分著名的。而蘋果已算容易「對付」,因為蘋果仍是以賣實物為主,iPhone在哪兒出售,還容易決定,但Google、亞馬遜這類網上企業,很難界定他們哪些收入歸A國、哪些盈利歸B國(最被針對的其實是Google,因此歐洲政壇經常把這種打擊巨企及IT企業避稅的稅項稱為「Google稅」;文首照片為Google在愛爾蘭總部,來自法新社)。因此,歐洲有人提出過「泛歐數碼稅」,這類企業劃一向歐洲交稅,毋須再分哪個成員國。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