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等法院 周二開始審理挑戰私立學校學費VAT的案件 ,代表入稟家長的大律師說,這項措施屬歧視性,干擾英國人的基本教育權利。
愛爾蘭在26日進行了大選,這篇文章主要想寫:以一個已發展國家來說,愛爾蘭的點票速度是異常地慢(照片來自RTE,是當地點票中心的情況)。
撰寫此文章時,投票已結束近兩天,但全國158個議席中,仍只確定了142名當選議員。這主要涉及愛爾蘭近乎全球獨有的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單一可轉移選票制度(PR—STV)。
投人不投黨的比例代表制
所謂PR,就是議席按各黨所獲選票的比例分配,但跟香港以至大部份PR不一樣,香港選民是投票給一張名單,但愛爾蘭選民是把各候選人排次序的。
在今屆大選,愛爾蘭把全國分為40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3至5名議員。選民只需把候選人排上次序便可以,最想他當選的寫上「1」、第二想他當選的寫上「2」,如此類推。選民可以只寫上「1」,或只把2、3或4個候選人排次序,不是硬性規定把所有候選人都要排次序。
愛爾蘭選舉複雜、或是麻煩之處,在於點票。首先,愛爾蘭承襲了英國的傳統,投票在深夜10時才結束,這是全球罕有,大部份地區都是黃昏6時至晚上8時結束。由於點票一定十分漫長,因此點票是在翌日早上9時才開始,而非一如大部份地區,投票一結束便立即開始點票。而且,如果翌日整天都未能完成點票,當天點票結束,再在翌日早上9時再開始過,不會通宵點票。
漫長的點票過程
現在來重點——點票過程,看完後,就會明白為何愛爾蘭不會通宵點票。
愛爾蘭是這樣分配議席的:每個選區都會有個「當選門檻」,得票一達該數字便當選,而當選門檻的計算方法為:
以上述「5萬」數字為例,如果候選人得票10801票,他較當選所需選票數目多了800張,因此便要根據相關選票的第二選擇,把他的800張選票分給其他候選人。
理論上,應是把他全部選票的第二選擇點算一次,再按比例乘以800分給其他候選人。但實際上,愛爾蘭只會隨機抽樣800張點算。
如果分了這位候選人的票後,還是沒人達到當選門檻,那麼,便要把得票最低的候選人淘汰,根據該候選人所獲選票的下一級選擇,來把他的票分給其他候選人。
如是者,點票人員便要不斷把上述「重新分配選票」及「淘汰最低得票候選人」過程不斷進行,直至確定該區所獲分配的議員數目都確定了當選人。
「轉讓」左右選舉結果的威力
以首都都柏林的「都柏林中」選區為例,該區有15名候選人角逐3個議席,有效選票為23686,最終要11輪點票才可決定全部3個當選者,第一位當選者要在第6輪點票才能確定當選。有趣的是,最終第3高得票而當選的一名獨立人士,她在第一輪點票(即是選民的第一選擇)只排第7,但由於支持其他被淘汰候選人的選民不少改為投向她,令她最終當選。
去到投票結束後兩天,全國40個選區中,仍有7個還未完成點票。
在整體層面上,愛爾蘭有票站調查,主要調查第一選擇票的意向,這個已可大概反映選舉形勢。例如今屆大選,票站調查已能確定:1、本屆合組政府的統一黨(Fine Gael)和工黨兩黨篤定不能過半,2、統一黨仍是最大黨;以及3、最大反對黨共和黨(Fianna Fail)議席顯著增加。
不過,在微觀層面,最終各黨議員數目仍會跟票站調查有差別,而且個別候選人,誰當選誰下馬,仍要等待最終點票結果,因此各黨到現在仍未能確實表明在下屆國會的組閣意向。
延伸閱讀:
「內戰政治」的終結?(上屆大選時的文章,主要提及愛爾蘭的「右右」政黨制度)
撰寫此文章時,投票已結束近兩天,但全國158個議席中,仍只確定了142名當選議員。這主要涉及愛爾蘭近乎全球獨有的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單一可轉移選票制度(PR—STV)。
投人不投黨的比例代表制
所謂PR,就是議席按各黨所獲選票的比例分配,但跟香港以至大部份PR不一樣,香港選民是投票給一張名單,但愛爾蘭選民是把各候選人排次序的。
在今屆大選,愛爾蘭把全國分為40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3至5名議員。選民只需把候選人排上次序便可以,最想他當選的寫上「1」、第二想他當選的寫上「2」,如此類推。選民可以只寫上「1」,或只把2、3或4個候選人排次序,不是硬性規定把所有候選人都要排次序。
愛爾蘭選舉複雜、或是麻煩之處,在於點票。首先,愛爾蘭承襲了英國的傳統,投票在深夜10時才結束,這是全球罕有,大部份地區都是黃昏6時至晚上8時結束。由於點票一定十分漫長,因此點票是在翌日早上9時才開始,而非一如大部份地區,投票一結束便立即開始點票。而且,如果翌日整天都未能完成點票,當天點票結束,再在翌日早上9時再開始過,不會通宵點票。
漫長的點票過程
現在來重點——點票過程,看完後,就會明白為何愛爾蘭不會通宵點票。
愛爾蘭是這樣分配議席的:每個選區都會有個「當選門檻」,得票一達該數字便當選,而當選門檻的計算方法為:
整體有效選票/(議席+1)+1例如:選區有4席,整體有效票為5萬,當選門檻便是:
5萬/(4+1)+1=10001點票人員進行第一輪點票。如果在第一輪點票便有人達到當選門檻,該人宣佈當選,並會在下一輪點票,把他的「過多得票」,「分給」其他候選人。
以上述「5萬」數字為例,如果候選人得票10801票,他較當選所需選票數目多了800張,因此便要根據相關選票的第二選擇,把他的800張選票分給其他候選人。
理論上,應是把他全部選票的第二選擇點算一次,再按比例乘以800分給其他候選人。但實際上,愛爾蘭只會隨機抽樣800張點算。
如果分了這位候選人的票後,還是沒人達到當選門檻,那麼,便要把得票最低的候選人淘汰,根據該候選人所獲選票的下一級選擇,來把他的票分給其他候選人。
如是者,點票人員便要不斷把上述「重新分配選票」及「淘汰最低得票候選人」過程不斷進行,直至確定該區所獲分配的議員數目都確定了當選人。
「轉讓」左右選舉結果的威力
以首都都柏林的「都柏林中」選區為例,該區有15名候選人角逐3個議席,有效選票為23686,最終要11輪點票才可決定全部3個當選者,第一位當選者要在第6輪點票才能確定當選。有趣的是,最終第3高得票而當選的一名獨立人士,她在第一輪點票(即是選民的第一選擇)只排第7,但由於支持其他被淘汰候選人的選民不少改為投向她,令她最終當選。
去到投票結束後兩天,全國40個選區中,仍有7個還未完成點票。
在整體層面上,愛爾蘭有票站調查,主要調查第一選擇票的意向,這個已可大概反映選舉形勢。例如今屆大選,票站調查已能確定:1、本屆合組政府的統一黨(Fine Gael)和工黨兩黨篤定不能過半,2、統一黨仍是最大黨;以及3、最大反對黨共和黨(Fianna Fail)議席顯著增加。
不過,在微觀層面,最終各黨議員數目仍會跟票站調查有差別,而且個別候選人,誰當選誰下馬,仍要等待最終點票結果,因此各黨到現在仍未能確實表明在下屆國會的組閣意向。
延伸閱讀:
「內戰政治」的終結?(上屆大選時的文章,主要提及愛爾蘭的「右右」政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