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深圳被刺日本10歲男童死亡 岸田促中國解釋

日本駐廣州總領事貴島善子星期四早上宣佈,在前一天「九一八事變」93周年在深圳被一名44歲男子用刀刺傷腹部的日本10歲男童搶救無效而死亡, 首相岸田文雄下午在石川縣視察時向記者說 ,事件是極度卑劣的罪行,是十分嚴重的案件,指出案發已超過一天,要求中方盡快解釋事件細節。

【德中峰會】習談產能稱電動車出口屬「貢獻世界」 談烏戰說中國非「當事方」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星期二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此行兩大目標是處理中國產能過剩及烏克蘭戰爭問題,但習近平在這兩個議題都未有給出德國希望獲得的回覆。

就產能過剩問題,習近平講明中國向全球大量輸出新能源產品是對世界的貢獻。根據中方的新聞稿,他說:
"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習近平要求德國等西方國家,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

就中德經濟關係,習近平說,中德兩國都是以實業立國,都支持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要警惕保護主義抬頭。他表示,無論是機械製造、汽車等傳統領域,還是綠色轉型、數碼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德都有合作共贏的巨大潛力亟待挖掘,發揚互利共贏。

繼電動車後,歐盟上週又宣佈對中國製風力發電機進行調查,看看是否透過中國政府過量補貼。


美國財長耶倫本月初訪中時,同樣提出產能過剩問題。雖然會見她的中國官員應該有自辯,可能也說出了類似習近平所說的話,但至少在新聞稿中,中國只表示副總理何立峰「就產能問題作出充分回應」,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耶倫結束訪問後才透過吹風會講出中國的立場。

而且,中國同意就「國內及全球經濟的平衡增長」跟美國磋商,但中國無意跟德國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至於烏克蘭問題,蕭凌志希望中國向俄羅斯施加更大壓力,勸說普京盡快結束戰爭,並指出德國等歐洲國家反對中國等任何第三方國家向俄羅斯供應可用作戰爭的物資。

習近平除了重申中國就烏戰的既有立場,同時指出:
"中方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參與方"

雖然習也表示,中國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但「不是當事方、參與方」的說法,似乎暗示中國沒有義務強烈勸說普京。

蕭凌志希望中國會參與瑞士6月中召開的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習近平支持這類國際和會,但列出條件,表示這個會議需要「俄烏雙方認可、各方平等參與、對所有和平方案進行公平討論」。

德國官員極力嘗試展示出,這次德中峰會對德國有成果。

官員指出,峰會分開多節進行,兩名領袖合共會談了3小時20分鐘,較預期為長,並一同共晉午餐,顯示他們充份討論了多項議題。

德國官員又透露,習近平討論烏克蘭問題時指出,「所有人都應坐在餐桌前,沒有人應被放在餐牌上」。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以色列向真主黨發動「大規模引爆call機」襲擊 至少2750人傷8人亡

以色列星期二向黎巴嫩真主黨發動十分罕見的襲擊,引爆對方大量傳呼機(call機),令對方人員受傷,黎巴嫩全國以至敘利亞都發生call機爆炸,根據黎巴嫩衛生部長的公佈,至少2750人受傷,並造成8人死亡。

加航最快週日取消航班 杜魯多拒介入勞資糾紛

加拿大航空資方跟機師工會的談判破裂, 最快週日機師開始罷工,或者資方實施禁止機師上班,令加航週日很大機會開始取消航班 。加航要求政府介入,但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星期五說,不會介入事件,應由資方和工會達成協議,結束糾紛。

英揆移民政策向意取經 研究引入「阿爾巴尼亞計劃」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一訪問意大利,跟意大利總理梅露妮(Giorgia Meloni)主要討論移民問題, 他表示,工黨政府有意研究意大利的「阿爾巴尼亞模式」,作為「務實」阻截英倫海峽偷渡的措施之一 。

黎巴嫩對講機爆炸潮至少14死逾450傷 以色列:軍隊資源調撥北方戰線

【文章上載於黎巴嫩時間18日下午6時8分,更新於晚上9時27分】 黎巴嫩全國星期三下午發生第二輪全國爆炸潮,大約在下午5時過後(香港時間晚上10時後),首都貝魯特等多個地區都發生無線電通訊儀器爆炸,據報今次爆炸的主要是日本品牌ICOM V82型對講機。截至晚上,黎政府稱已造成至少14人死亡,超過450人受傷,這一波爆炸的破壞力和死亡人數較星期二的嚴重。

荷第二議院通過「反扭曲聯大2758決議」 希望台灣參與世衛及國際民航組織

荷蘭第二議院(眾議院)星期四通過議案,認為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未有決定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要求政府在歐盟和聯合國推動其他國家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