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社論抨擊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稱這個經濟政策既不能推動國內經濟,也會惹怒其他國家。適逢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正在訪中,最主要目標是游說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不要向美國等地傾銷,尤其是新能源產品,反映這個世界討論了幾個月的議題已經到達臨界點,中國跟美國以至歐洲的(新一輪)關稅戰恐怕即將來臨,耶倫這次訪中不會在這個議題有任何成果。
《經》社論的看法大致如下:
1、習近平堅持不執行外界說了多年、主張推動內需的政策,改為以加快先進科技及製造業的發展來推動經濟,最終目標是打破目前全球經濟的平衡,擺脫對西方科技的依賴,並反過來控制新產業的關鍵技術
2、《經》認為「新質生產力」有三大問題,其一為忽略國內消費者的需要,認為年輕人應該「吃苦」,所以不喜歡派錢或拯救地產商
3、問題二為新增的中國產能需要把生產出來的貨品出口外國,而目前已非2000年代各國擁抱自由貿易的時代,而且中國已佔了全球製造業31%,中國不可能再大增製造業規模
4、問題三是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已被習近平的政策打殘,國內民企和外資都對增加投資感到猶豫,在這種環境下強行推動產業擴張只會造成資源浪費
5、中國跟90年代日本的經濟問題相似,但問題是中國國內經濟政策的問題會擾亂國際貿易,從而令地緣政治緊張升溫,而且中國依然強滯不前下,將較經濟繁榮更易挺而走險
6、《經》認為,中國堅持推行目前問題重重的經濟政策,因為習近平不肯接納意見,而且他現時國安壓倒經濟,要為跟美國鬥爭作好準備,反映中國跟9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代已有重大轉變
跟去年耶倫訪中比較,今次訪問的氣氛較差——或者嚴格來說,是傳媒報導時的角度變得負面,折射出產能過剩是美中關係中一個很難靠拖延解決的爭議。
耶倫去年和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發言其實差不多,去年媒體報導側重在耶倫旨在穩定美中關係,中國對她較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友善,今年則重點報導她投訴中國產能過剩的發言,例如她表示,中國太大,不能透過出口達至高速增長,如果中國側重推高供應而忽略推高內需,這種政策會影響全球。
耶倫出訪前接受了《華爾街日報》專訪,《華》的報導稱,耶倫已是拜登政府中最支持自由貿易、對中國最友善的官員,報導說美國貿易代表戴琦私下向同僚表示,不想成為一窩蜂訪中的美國閣員之一,因為反正也不大可能跟中國達成協議,而如果連耶倫都警告中國不要向外傾銷,意味拜登政府越來越大可能增加中國進口貨關稅。
上一個被中國傾銷「整死」的美歐行業是鋼鐵,當時已引起美歐社會很大不滿,現在中國傾銷的是太陽能產品、鋰電池、電動車等較高科技的產品,美歐同樣銳意發展這些產業,這些產品的貿易爭拗有更濃厚的國安色彩。
時機上,美國已進入總統大選狀態,美中貿易一定是重要大選議題,所以拜登有很大壓力要在未來幾個月增加中國貨品的關稅,顯示自己對中國強硬、全力捍衛藍領利益。在習近平不大可能改變「新質生產力」政策下,美中兩國迴旋的空間很小。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社論抨擊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稱這個經濟政策既不能推動國內經濟,也會惹怒其他國家。適逢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正在訪中,最主要目標是游說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不要向美國等地傾銷,尤其是新能源產品,反映這個世界討論了幾個月的議題已經到達臨界點,中國跟美國以至歐洲的(新一輪)關稅戰恐怕即將來臨,耶倫這次訪中不會在這個議題有任何成果。
《經》社論的看法大致如下:
1、習近平堅持不執行外界說了多年、主張推動內需的政策,改為以加快先進科技及製造業的發展來推動經濟,最終目標是打破目前全球經濟的平衡,擺脫對西方科技的依賴,並反過來控制新產業的關鍵技術
2、《經》認為「新質生產力」有三大問題,其一為忽略國內消費者的需要,認為年輕人應該「吃苦」,所以不喜歡派錢或拯救地產商
3、問題二為新增的中國產能需要把生產出來的貨品出口外國,而目前已非2000年代各國擁抱自由貿易的時代,而且中國已佔了全球製造業31%,中國不可能再大增製造業規模
4、問題三是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已被習近平的政策打殘,國內民企和外資都對增加投資感到猶豫,在這種環境下強行推動產業擴張只會造成資源浪費
5、中國跟90年代日本的經濟問題相似,但問題是中國國內經濟政策的問題會擾亂國際貿易,從而令地緣政治緊張升溫,而且中國依然強滯不前下,將較經濟繁榮更易挺而走險
6、《經》認為,中國堅持推行目前問題重重的經濟政策,因為習近平不肯接納意見,而且他現時國安壓倒經濟,要為跟美國鬥爭作好準備,反映中國跟9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代已有重大轉變
跟去年耶倫訪中比較,今次訪問的氣氛較差——或者嚴格來說,是傳媒報導時的角度變得負面,折射出產能過剩是美中關係中一個很難靠拖延解決的爭議。
耶倫去年和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發言其實差不多,去年媒體報導側重在耶倫旨在穩定美中關係,中國對她較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友善,今年則重點報導她投訴中國產能過剩的發言,例如她表示,中國太大,不能透過出口達至高速增長,如果中國側重推高供應而忽略推高內需,這種政策會影響全球。
耶倫出訪前接受了《華爾街日報》專訪,《華》的報導稱,耶倫已是拜登政府中最支持自由貿易、對中國最友善的官員,報導說美國貿易代表戴琦私下向同僚表示,不想成為一窩蜂訪中的美國閣員之一,因為反正也不大可能跟中國達成協議,而如果連耶倫都警告中國不要向外傾銷,意味拜登政府越來越大可能增加中國進口貨關稅。
上一個被中國傾銷「整死」的美歐行業是鋼鐵,當時已引起美歐社會很大不滿,現在中國傾銷的是太陽能產品、鋰電池、電動車等較高科技的產品,美歐同樣銳意發展這些產業,這些產品的貿易爭拗有更濃厚的國安色彩。
時機上,美國已進入總統大選狀態,美中貿易一定是重要大選議題,所以拜登有很大壓力要在未來幾個月增加中國貨品的關稅,顯示自己對中國強硬、全力捍衛藍領利益。在習近平不大可能改變「新質生產力」政策下,美中兩國迴旋的空間很小。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