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依然相信2020美國大選舞弊,你不用閱讀這篇文章。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華爾街日報》網站週日(28日)發表了報導 <America's New Political War Pits Young Men Against Young Women>,指出美國的文化和政治令未滿30歲選民出現性別鴻溝,女性更傾向進步派(左傾),男性更傾向保守派(右傾),可能為2024總統大選投下變數。
這是世界現象,美國已算遲了出現。這個現象打破了2個傳統智慧:1、大家覺得年輕人較理想化,所以多數傾向左派,但近年年輕男性整體政治取向頗為保守;2、男和女的政治取向有分別,但同一年齡層兩性之間的政治觀不會相差太遠,仍可隱約看得出是同一個世代,但近年年輕男女選民之間的取態差距極大,猶如兩個不同世代,這在其他年齡組別、以及之前的年輕選民組別未曾出現。
《華》綜合了該報刊今年2-7月委託進行的數次民調,得出平均數,18-29歲女選民中,拜登與川普的支持率是58% VS 28%,同一年齡組別男選民相信,拜川支持度是 36% VS 50%。年輕男選民的情況尤其特別,根據2020年總統大選美聯社票站調查相比,拜登在這批選民其實領先川普15個百分點,現在變成落後14個百分點。
拜登剛公佈退選不久,民主黨也未正式提名副總統賀錦麗為總統候選人,未有「賀VS川」的民調資料,但初步common sense預測(雖然common sense有時候也錯誤),賀錦麗應該吸引到更多女選民支持,而男選民可能會對賀錦麗有猶豫,上述年輕男女選民之間的投票取向分野應該更大。
「男右女左」現象有一個特點,兩性年青人的政見分別是全方位的,並不只局限於支持哪個政黨或哪個候選人。
《華》再整理民調中年輕選民對不同政策議題的取向,顯示年輕女性全面較年輕男性左傾,兩者在多項議題的淨支持度都超過30個百分點【附圖;圖中有關墨西哥圍牆的資料,男女對掉了,應該是男 -4 ,女 -47】。
《華》的報導稱,美國年輕人政治觀的兩性差距反映了這兩批人的生活感受越來越不同,並受候選人和兩大黨的競選訊息影響。目前美國專上學院學生的女性比率升至破紀錄的60%,佔了66%的學生貸款,年輕女性較年輕男性對寬免學生債務的議題更有感受;而男性相對女性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影響力下降,一些男士歸咎於社會過度着重平等和多元化,而且不少年輕男士對於校園、演藝界和工作場所傾向女性主義和進步派主張感到不滿,對這種「政治正確」反感,認為支持這些主張的民主黨放棄年青男士,所以轉投共和黨。
《華》稱,一些受訪男士說,不敢表露自己的保守派政治立場,因為擔心女性不會找保守派政治立場的男性當男朋友。報導亦說,近年多了年輕男性覺得保守派吸引,跟政策或政黨關係不算很大,更多是因為右派推崇的「超陽剛氣質」(hyper masculinity)令他們有共鳴。
在美國的環境下,造成這個現象的催化劑是2022年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的裁決,女性感到自己受威脅,正被剝削權利,而最有可能墮胎的正是年輕女性,因此這個組別的選民對主張限制墮胎權的保守派反彈最強烈,加劇了美國年輕男女之間的政治觀分別。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John Burn-Murdoch 今年1月發表專欄文章,指出年輕人「男右女左」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他認為 #MeToo 運動觸發了這個現象,當年輕女性敢就性侵問題發聲,也開始就其他女性長期不公平待遇發表意見,而原本只關注性侵問題,蔓延至很多其他議題,年輕女性連帶在其他議題也採取進步派立場。
論年輕男女政見大分歧,最跨張的例子是南韓,2022年總統大選票站調查顯示,59%的18至29歲男選民投票給保守派的尹錫悅,是第二多人支持他的群組,僅次60歲或以上男選民,但18-29歲女選民只有34%投給尹錫悅,是最少人支持他的組別,年輕男女之間相差達25個百分點。
南韓也較其他國家更早把性別議題「政治化」,現時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前黨魁李俊錫是第一個打「反女權牌」的政治人物,他2021年不時主張要為被受壓迫的年輕男性賦權、出一口氣,而尹錫悅也拉攏這班男選民,今年2月起把女性家族部部長懸空,準備廢掉很多南韓男士質問為何要為女性專設的部門。
FT 的 Burn-Murdoch 說,男女大不同可能影響很多層面,南韓目前一些情況可能是全球未來的寫照,南韓出生率近年是全球最低,婚姻數字下降,可能跟年輕男女政治取向分歧有關。
也要注意,這種政治取向分佈會否令獨身(包括沒有男女朋友)的人士增加?例如西方社會所說的incel(沒有配偶或女朋友的異性戀男性,香港稱為「毒L」)上升
《華爾街日報》網站週日(28日)發表了報導 <America's New Political War Pits Young Men Against Young Women>,指出美國的文化和政治令未滿30歲選民出現性別鴻溝,女性更傾向進步派(左傾),男性更傾向保守派(右傾),可能為2024總統大選投下變數。
這是世界現象,美國已算遲了出現。這個現象打破了2個傳統智慧:1、大家覺得年輕人較理想化,所以多數傾向左派,但近年年輕男性整體政治取向頗為保守;2、男和女的政治取向有分別,但同一年齡層兩性之間的政治觀不會相差太遠,仍可隱約看得出是同一個世代,但近年年輕男女選民之間的取態差距極大,猶如兩個不同世代,這在其他年齡組別、以及之前的年輕選民組別未曾出現。
《華》綜合了該報刊今年2-7月委託進行的數次民調,得出平均數,18-29歲女選民中,拜登與川普的支持率是58% VS 28%,同一年齡組別男選民相信,拜川支持度是 36% VS 50%。年輕男選民的情況尤其特別,根據2020年總統大選美聯社票站調查相比,拜登在這批選民其實領先川普15個百分點,現在變成落後14個百分點。
拜登剛公佈退選不久,民主黨也未正式提名副總統賀錦麗為總統候選人,未有「賀VS川」的民調資料,但初步common sense預測(雖然common sense有時候也錯誤),賀錦麗應該吸引到更多女選民支持,而男選民可能會對賀錦麗有猶豫,上述年輕男女選民之間的投票取向分野應該更大。
「男右女左」現象有一個特點,兩性年青人的政見分別是全方位的,並不只局限於支持哪個政黨或哪個候選人。
《華》再整理民調中年輕選民對不同政策議題的取向,顯示年輕女性全面較年輕男性左傾,兩者在多項議題的淨支持度都超過30個百分點【附圖;圖中有關墨西哥圍牆的資料,男女對掉了,應該是男 -4 ,女 -47】。
《華》的報導稱,美國年輕人政治觀的兩性差距反映了這兩批人的生活感受越來越不同,並受候選人和兩大黨的競選訊息影響。目前美國專上學院學生的女性比率升至破紀錄的60%,佔了66%的學生貸款,年輕女性較年輕男性對寬免學生債務的議題更有感受;而男性相對女性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影響力下降,一些男士歸咎於社會過度着重平等和多元化,而且不少年輕男士對於校園、演藝界和工作場所傾向女性主義和進步派主張感到不滿,對這種「政治正確」反感,認為支持這些主張的民主黨放棄年青男士,所以轉投共和黨。
《華》稱,一些受訪男士說,不敢表露自己的保守派政治立場,因為擔心女性不會找保守派政治立場的男性當男朋友。報導亦說,近年多了年輕男性覺得保守派吸引,跟政策或政黨關係不算很大,更多是因為右派推崇的「超陽剛氣質」(hyper masculinity)令他們有共鳴。
在美國的環境下,造成這個現象的催化劑是2022年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的裁決,女性感到自己受威脅,正被剝削權利,而最有可能墮胎的正是年輕女性,因此這個組別的選民對主張限制墮胎權的保守派反彈最強烈,加劇了美國年輕男女之間的政治觀分別。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John Burn-Murdoch 今年1月發表專欄文章,指出年輕人「男右女左」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他認為 #MeToo 運動觸發了這個現象,當年輕女性敢就性侵問題發聲,也開始就其他女性長期不公平待遇發表意見,而原本只關注性侵問題,蔓延至很多其他議題,年輕女性連帶在其他議題也採取進步派立場。
論年輕男女政見大分歧,最跨張的例子是南韓,2022年總統大選票站調查顯示,59%的18至29歲男選民投票給保守派的尹錫悅,是第二多人支持他的群組,僅次60歲或以上男選民,但18-29歲女選民只有34%投給尹錫悅,是最少人支持他的組別,年輕男女之間相差達25個百分點。
南韓也較其他國家更早把性別議題「政治化」,現時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前黨魁李俊錫是第一個打「反女權牌」的政治人物,他2021年不時主張要為被受壓迫的年輕男性賦權、出一口氣,而尹錫悅也拉攏這班男選民,今年2月起把女性家族部部長懸空,準備廢掉很多南韓男士質問為何要為女性專設的部門。
FT 的 Burn-Murdoch 說,男女大不同可能影響很多層面,南韓目前一些情況可能是全球未來的寫照,南韓出生率近年是全球最低,婚姻數字下降,可能跟年輕男女政治取向分歧有關。
也要注意,這種政治取向分佈會否令獨身(包括沒有男女朋友)的人士增加?例如西方社會所說的incel(沒有配偶或女朋友的異性戀男性,香港稱為「毒L」)上升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