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反擊EV關稅先打法國 中國向歐盟白蘭地徵最高39%關稅

歐盟上週五確認會向中國電動車進口實施額外關稅後, 中國星期二採取第一項反擊措施,商務部宣布,根據「反傾銷調查結果」,向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額外關稅 。

查理VS沙爾利

昨天已寫過《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及法國同類諷刺性刊物,這篇po寫寫一點工作上的經歷:究竟原文中的Charlie,應譯作查理還是沙爾利?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工作,我一知道這宗新聞,正常(其中一個)第一反應是,這本刊物的譯名是什麼?當有關報導有超過一個人撰寫時,把重要字眼的譯法盡早統一,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各人有各自的譯法,所有稿件傳來後才在編輯改錯處/潤飾文字的階段時才逐個逐個改正,費時失事。

我(和我的同事)的直覺反應是,Charlie應是「查理」。不過,「唯新華社是瞻」、有份「透過大眾傳媒去香港大眾推廣匪言」、「一點一滴消滅香港文化及用字」的在下,當然會看看新華社是否已出了相關報導(不是說笑,新華社對重要緊急新聞的報導,可很慢得嚇大家一跳),如有,新華社怎樣譯?幸好,新華社很快便出了緊急報導,譯作《沙爾利周刊》。

當時,跟同事再略為討論,最後還是覺得「查理」好像好一點。無疑,新華社的譯法是十分準確,因為「Ch」在法文的讀音類似英文的「Sh」,「沙爾利」以普通話發音來說,的確較似法文讀法的Charlie。

當天下班前,我也沒有再理會這個問題。但當我回家再看相關資料時,才發現Charlie Hebdo中的Charlie,原來是指《花生漫畫》角色Charlie Brown(查理.布朗)。那麼,似乎譯作「查理」會恰當一點--除非「查理越淮而沙爾利」......

《查理週報》原本有前身,名為《切腹》(Hara-Kiri),同樣是嬉笑怒罵來諷刺時事,但在1970年講及前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病逝時,開玩笑卻闖禍,用以下做頭版:

標題為「Colombey舞廳慘劇 1死」。Colombey是戴高樂死時所身處的地方,而當時不久前,法國一間disco發生大火,造成逾百人死亡。將兩者連在一起,招來法國政府把這份刊物禁止。

《切腹》的編輯人員想捲土重來,於是借了一本在1969年創刊的《查理月報》(Charlie Mensuel)來「借屍還魂」。《查理月報》是轉載外國漫畫的報紙,包括《花生漫畫》,名字就是取自Charlie Brown(此前,意大利有一份同類刊物,名字取自《花生漫畫》另一角色Linus)。類似香港的明報集團有《明報週刊》和《明報月刊》,原《切腹》編輯人員徵得《查理月報》同意後,便用了Charlie這個名字「借殼上市」,名為Charlie Hebdo,儘管兩份刊物十分不同。

Charlie其實即是Charles,因此這個名字亦暗含重提戴高樂逝世頭條事件的意思。

事實上,應該用「週刊」還是「週報」,都可以討論。在香港,每週出一次的,應是「雜誌」,所以應是「週刊」。這情況在英國和美國也類似,英文傳媒大多說這是magazine(不知台灣和內地情況是否一樣)。不過,如果大家在新聞看過這份刊物的照片,便會發現這似乎較像一份報紙。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英國放棄Chagos群島主權 毛里裘斯承諾保留Diego Garcia美軍基地

英國和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星期四聯合宣佈, 英國同意放棄查戈斯群島(Chagos)的主權,交給毛里裘斯,而毛里裘斯同意保留Diego Garcia島的美軍基地 ,結束雙方超過半世紀的爭議。

「萊比錫中國女諜」居德9年 有權進入機場禁區

就德國星期二宣佈已拘捕了一名在萊比錫機場物流公司工作的38歲中國籍女子 Yaqi X.,涉嫌替中國政府當間諜,德國傳媒星期三就這名X姓女子的背景有更多報導。

頑抗兩年半後終撤退 烏克蘭失守Vuhledar

俄烏戰爭全面爆發31個月以來烏軍一直成功防衛的東部重鎮 Vuhledar 確認失守, 軍方星期三宣佈下令當地全軍撤退,以減少人員和軍備損失 。

歐盟通過中國EV關稅 僅德國等5國反對 法國等10國贊成 瑞典等12國棄權

歐盟27國官員星期五上午就中國電動車進口額外關稅投票, 只有德國等5個成員國投反對票,未有足夠成員國阻止關稅實施 。

新加坡加強打擊洗黑錢 鼓勵貴價貨品交易商審查客戶背景

新加坡政府 星期五公佈加強打擊洗黑錢的措施 ,表示所有貴價貨品的經紀和零售商都應該對客戶的資金來源進行盡職審查,有可疑的話向當局舉報,政府將會接觸這些行業,加強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