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金融時報》在5月22日曾就印度大選發表專題報導,標題<「莫迪崇拜」開始失去光芒嗎?>(Is the 'cult of Modi' starting to lose its lustre?),「副標題」/簡短summary稱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很大機會勝出第3個執政任期,但「批評者稱他的親商、專制管治風格可能已經見頂」。
可見印度大選結果雖然令人意外——意外到連票站調查預測也失準,但空穴來風,絕非無因,印度政壇觀察家在投票期間已隱約感到莫迪的聲勢已開始回落,只是莫迪太強勢,大家不太敢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氣氛。
上述FT特寫文章其實大部份是在講述莫迪及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如何塑造莫迪的個人崇拜,當中提及為何有人覺得「莫迪見頂」的只有一、兩句,包括:「(反對派及獨立評論員)說,一般印度人越來越關注日常民生議題,例如食物價格上升、失業等,多於留意印度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國際地位日隆。」
我們作為外國人看印度,莫迪10年治績絕對輝煌,剛公佈的2023/24年度GDP增長達8.2%,較2022/23年度的7%加快(印度的經濟財政年度在每年4月開始),印度被看好是下一個中國,美國拉攏印度一同制衡中國,也讓印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影響力。
然而,對於一般平民,經濟數據亮麗不一定代表生活大幅改善,自己的領袖出國備受尊重,也跟自己的生活關係不大。
《金融時報》在5月20日刊登的評論文章,由印度投資者及專欄作家 Ruchir Sharma 撰寫,他跟一些傳媒工作者參加採訪團,到了幾個地區採訪,他得出的感覺是:
"在這8天共2000公里的行程,我們聽不到有「莫迪風潮」,但也聽不到印度人對莫迪執政強烈反彈,純粹重回「莫迪熱潮」前的印度,專注地方議題及個別領袖人選......都會地區中產對於莫迪爭取連任的政綱——經濟飛躍,帶動印度國際地位——感到自豪,但很多郊區選民對此無感。"
Sharma寫道,雖然窮人獲得的補貼在莫迪任內10年增加了一倍,但他們依然表示每天都感受到食物通脹的壓力,急需政府更多協助;雖然到不同地方採訪期間,看到很多新興建的公路,但城市規劃混亂,抵銷了新基建的作用,來往兩個城市之間的汽車時速依然只有約50公里,跟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印度差不多。
Sharma 提及他在孟買所在邦份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的觀察,這個經濟大邦在莫迪任內跑輸全國經濟發展,這惹來當地人不滿,質疑莫迪犧牲他們,以便更有利自己政治根據地古賈拉特邦(Gujarat)的發展,馬哈拉斯特拉的居民亦認為 BJP 打壓政治對手的手段有時過火。
Sharma在文章稱,這個採訪團沒有去北方邦,因為莫迪在那兒的支持似乎無可動搖,但他也指出,當地的報導顯示BJP在北方邦的領先優勢削弱。
彭博3月都有發表長文,報導印度農民的苦況,但當時大家以為莫迪篤定壓倒性勝利,所以報導標題是<在印度的印地語腹地,農民苦況未有阻礙莫迪>(In India's Hindi Heartland, Farmer Distress Isn't Holding Back Modi)。
講回一開首提及的FT報導,當中引述反對莫迪的人說,印度人有拒絕威脅專制傾向強人的往績,1977年把越來越專權的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拉下馬,當BJP在1998-2004年執政時的民族主義傾向越來越強烈,BJP在2004年大選意外落敗下台。
莫迪仍能繼續執政,但印度選民再一次證明,他們不容許政府侵蝕民主人權。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