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Patreon文章】統一反令差異擴大 德東投向「民粹」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極右AfD(另一選項黨)在圖靈根(Thüringen)和薩克森(Sachsen)的州選舉報捷,再次突顯柏林圍牆倒下35年,德東和德西之間的分別依然很大。一般解釋是兩地仍然存在經濟差距,但德國近期一本由洪堡大學社會學教授 Steffen Mau 出版的新書 Ungleich vereint (「不平等地統一」)提及,40餘年的東德共產統治歷史仍對德東居民思維造成很大影響,甚至對統一後出生的德東年輕人也有影響,兩德統一未有帶來兩地融合,反而鞏固兩地差異。

Mau沒有否認德東居民民生仍較德西差,也沒有否認這一點令德東人的想法跟德西人不同,但指出德東人均收入相當於德西的80%左右,這個差別不算大,較意大利南北或英格蘭南北都要小,經濟問題不能完全解釋極右在德東冒起。

Mau 認為,德共統治確實令德東的社會形態跟德西不同,日常生活事務都由黨管下,德共摧毀了德東地區公民社會、教會、工會甚至社區興趣活動俱樂部的角色,民間組織在德東至今仍不及在德西活躍,當德共倒台,社會便出現真空,但西德的政黨以西德的方式在德東地區經營,因此不能在德東植根,這個真空便由極右/民粹填上。

在共產黨統治下的東德,政府與人民關係十分薄弱,這令現時德東居民仍對政府抱持懷疑態度,所以當地選民本身就有支持民粹政黨的傾向。

另外,德東在統一後嚴重人口外移,人口較1990年減少了約350萬人,佔全國人口比例由20%降至15%,當中又以年輕人、女性離開德東為主,導致德東男性人口比例較高,Mau認為,女選民投票取向通常較溫和,所以女選民較少也令德東州份較易選出民粹政黨。

在傳媒介紹 Mau 的新書中沒有提及,但很多人都指出,相對於經濟差,人口外移更多德東人對前景感到暗談。正如上述,真的講經濟數據的話,德東情況並非真的那麼差,但很多人搬走,並導致人口老化(德西地區平均年齡44.2歲,德東47.3歲),更易令居民覺得自己所在地區快要完蛋。

德國歷史學者 Christina Morina 有類似 Mau 的觀察,她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說,德東人仍習慣了德共對民主的詮釋,共產黨對民主的看法是很民粹的,這也反映在 AfD 的造勢模式。

她指出,德國傳統政黨只會搞「集會」,但 AfD 不只集會,還會遊行,也不只選舉前才這樣做,而是定期政治遊行,這是要勾起東德政權倒台前反政府人士逢星期一出來遊行的回憶,對於德東人來說,發聲不是靠投票、參與政黨、或參與公民組織,而是自己直接上街動員支持者。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