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法國總統戴高樂(右)及德國總理阿德納爾在巴黎愛麗榭宮簽署友好條約後互相擁抱;照片為法新社照片]
1月22日是俗稱《愛麗榭條約》的法德友好條約簽署50週年,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整個內閣及差不多全部國會議員都前往柏林,與德國官員及議員一同慶祝。
條約被視為法德關係、以至整個歐洲局勢的轉捩點,為法德作為「歐洲融合引擎」奠下基礎。儘管兩國關係目前陷入低潮,但完全重回條約前兩國不斷打仗的情況,似乎沒有可能,為了歐洲和平,還是只為了自己的利益,法德仍會合作下去。
《愛麗榭條約》其實很短,重要的措施只有2項:1、兩國領袖至少一年進行2次雙邊峰會,外長及防長則每3個月會面一次;2、成立「法德青年辦公室」,促進兩國青年互相交流。
2項措施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效--建立互相,把兩國由互相視對方為敵人,變為可信任的合作夥伴。高層官員定期會面,甚至兩國內閣定期聯合開會,有點類似一些大國間的「總統熱線」,可讓兩國官員猜忌對方的政策前解釋清楚,或至少可以摸底,毋須大家「估估吓」;而過去50年已有約800萬法德兩國青年參與交流,令兩國下一代可放下普法戰爭及兩次大戰的包伏。
歐債危機後,法德兩國分歧越大;而去奧朗德上台後,兩國政府「一左一右」,他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貌合神離,尤其在去年12月歐盟峰會後,兩國、或兩人對財金政策的分歧進一步曝露出來,當時已有不少人相信,兩國今年就歐元區財金路向針鋒相對的情況更嚴重。
上述憂慮似乎有點過慮。事實是,法德「友好」50年,合作無間的程度遠超世上任何兩個大國(或至少是中型國家),但兩國不時有分歧。經濟上,德國一向支持緊縮少債,法國一向走擴張經濟財政政策;外交上,法國活躍而德國審慎,尤其在派兵上,以近日的馬里戰爭為例,德國口頭上支持法國,但對是否派兵增援,十分猶疑;而且,法國是以追求回復己國光輝行先,尤其不喜歡跟美國關係密切,連北約(NATO)也是幾年前也正式重返,但德國傾向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聯盟。
法德兩國合作上,亦很多時候以自己的利益行先,兩國同意進一步融合時,往往都是同時符合兩國利益。例如推出歐元,法國這個構想碰巧德國要統一、希望減低歐洲各國猜疑,才能成事。就算是《愛麗榭條約》,德國國會當年通過時,不忘在議案加上一條條款:條約要以不妨礙德國跟英美兩國聯盟的前提下落實。據報這惹來戴高樂不滿,私下曾稱「條約跟玫瑰和少女一樣,都有時間期限」。
不過,如果真的要結束法德緊密的關係,就算不是重回戰爭連年的年代,代價也實在太大--因為這意味歐元、甚至歐盟解體。一想到這點,兩國就算多不願意,也會繼續合作下去。
若要說法德合作未來的挑戰,奧朗德與默克爾關係一般,只是小事,更大的挑戰在於2點:1、一如我之前曾寫過,德國統一後,德國國力較法國強,法國要面對此一事實,法國能否接受呢?2、《愛麗榭條約》簽署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只有6個成員國,就算再擴大一點看,也只是西歐陣營的統合,不包括東歐共產陣營,甚至不包括南歐3個獨裁國家、以至奧地利等中立國;但現在歐盟已27個成員國,「法德引擎」推動歐洲融合,是否仍是一件好事?仍足以獨立去推動歐洲融合?其他國家會服嗎?
1月22日是俗稱《愛麗榭條約》的法德友好條約簽署50週年,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整個內閣及差不多全部國會議員都前往柏林,與德國官員及議員一同慶祝。
條約被視為法德關係、以至整個歐洲局勢的轉捩點,為法德作為「歐洲融合引擎」奠下基礎。儘管兩國關係目前陷入低潮,但完全重回條約前兩國不斷打仗的情況,似乎沒有可能,為了歐洲和平,還是只為了自己的利益,法德仍會合作下去。
《愛麗榭條約》其實很短,重要的措施只有2項:1、兩國領袖至少一年進行2次雙邊峰會,外長及防長則每3個月會面一次;2、成立「法德青年辦公室」,促進兩國青年互相交流。
2項措施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效--建立互相,把兩國由互相視對方為敵人,變為可信任的合作夥伴。高層官員定期會面,甚至兩國內閣定期聯合開會,有點類似一些大國間的「總統熱線」,可讓兩國官員猜忌對方的政策前解釋清楚,或至少可以摸底,毋須大家「估估吓」;而過去50年已有約800萬法德兩國青年參與交流,令兩國下一代可放下普法戰爭及兩次大戰的包伏。
歐債危機後,法德兩國分歧越大;而去奧朗德上台後,兩國政府「一左一右」,他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貌合神離,尤其在去年12月歐盟峰會後,兩國、或兩人對財金政策的分歧進一步曝露出來,當時已有不少人相信,兩國今年就歐元區財金路向針鋒相對的情況更嚴重。
上述憂慮似乎有點過慮。事實是,法德「友好」50年,合作無間的程度遠超世上任何兩個大國(或至少是中型國家),但兩國不時有分歧。經濟上,德國一向支持緊縮少債,法國一向走擴張經濟財政政策;外交上,法國活躍而德國審慎,尤其在派兵上,以近日的馬里戰爭為例,德國口頭上支持法國,但對是否派兵增援,十分猶疑;而且,法國是以追求回復己國光輝行先,尤其不喜歡跟美國關係密切,連北約(NATO)也是幾年前也正式重返,但德國傾向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聯盟。
法德兩國合作上,亦很多時候以自己的利益行先,兩國同意進一步融合時,往往都是同時符合兩國利益。例如推出歐元,法國這個構想碰巧德國要統一、希望減低歐洲各國猜疑,才能成事。就算是《愛麗榭條約》,德國國會當年通過時,不忘在議案加上一條條款:條約要以不妨礙德國跟英美兩國聯盟的前提下落實。據報這惹來戴高樂不滿,私下曾稱「條約跟玫瑰和少女一樣,都有時間期限」。
不過,如果真的要結束法德緊密的關係,就算不是重回戰爭連年的年代,代價也實在太大--因為這意味歐元、甚至歐盟解體。一想到這點,兩國就算多不願意,也會繼續合作下去。
若要說法德合作未來的挑戰,奧朗德與默克爾關係一般,只是小事,更大的挑戰在於2點:1、一如我之前曾寫過,德國統一後,德國國力較法國強,法國要面對此一事實,法國能否接受呢?2、《愛麗榭條約》簽署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只有6個成員國,就算再擴大一點看,也只是西歐陣營的統合,不包括東歐共產陣營,甚至不包括南歐3個獨裁國家、以至奧地利等中立國;但現在歐盟已27個成員國,「法德引擎」推動歐洲融合,是否仍是一件好事?仍足以獨立去推動歐洲融合?其他國家會服嗎?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