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季節又到, 2023年醫學獎頒給2名發展出 mRNA (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科學家,他們是美國學者 Drew Weissman 【照片右】和匈牙利學者 Katalin Kariko 【照片左】 。 評審委員會說,二人發現核苷(nucleoside)修飾,這是 mRNA 得以出現的關鍵技術,COVID19疫苗顯示,mRNA 有助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成功,協助世界應付現代其中一場最嚴重的人類健康威脅。 Kariko 1955年生於匈牙利,截至80年代中前在匈牙利就學和從事研究,之後到了美國的大學工作至今,包括1989年至2013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2013年跳槽至德國企業 BioNTech,2022年從公司離職,2021年起至今同時擔任匈牙利 Szeged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Weissman 1959年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大學畢業,199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建立其研究團隊,因此跟 Kariko 做過同事,目前仍在賓大醫學院擔任教授,專門教授和研究疫苗。 二人2021年已獲頒「美國諾貝爾」的 Lasker 醫學獎 ,當時賓大發表聲明恭賀二人時說,他們在2005年發表的論文極具開創性,顯示之前多次研究令人失望的 mRNA 技術可以成為真,為這個範疇注入希望。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洲藝壇有重大變動,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的管理機構週三26日宣佈,已在該處舉辦了近半世紀的「國際當地藝術展」(FIAC),今年10月將改由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接手。
營運大皇宮的RMN去年12月突然宣佈,由於收到其他公司入標,因此把10月的展覽時段,以及自1997年起由「巴黎照片展」的11月時段,放出來作公開競投。「巴黎照片展」不受影響,但FIAC的時段由營運巴塞爾藝術展的瑞士公司MCH投得,合約由今年起至2028年共7年,價值1060萬歐元(9305萬港元/3.3億新台幣)。
大型商業藝術展背後涉及很多不同界別的利益,所以FIAC失落大皇宮,引起關注。
根據法新社報導,法國小型畫廊及藝術家感到擔憂,因為FIAC每年都預留1/3空間給他們,是他們推銷作品的重要渠道。
根據ArtNet,一些FIAC參展商歡迎改變,指出FIAC近年越做越差,銷售不佳,在時代改變,特別是疫情令藝術品市場也有不少變化下,巴黎的藝術展要加強國際化,FIAC的地區色彩太濃厚。
巴塞爾藝術展每年在巴塞爾、香港和邁阿密沙灘舉辦展覽,巴黎將是其第4個駐點,但應該不會像香港和邁阿密沙灘般,稱為「巴塞爾藝術展」,MCH表示會另有一個名字,稍後公佈。
同日Patreon文章<香港通關 還看中國mRNA研發?>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