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Patreon文章】以哈戰爭一年——有什麼沒有改變?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10月7日是以色列與哈馬斯全面戰爭爆發一周年,通常「大事一周年」新聞/評論的套路都是這場戰爭對世界改變了什麼?不過,美國的資深中東新聞記者David Ignatius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掉轉問:10月7日未有改變了什麼?( What Oct. 7 didn't change)

Ignatius認為,哈馬斯的恐襲觸發中東過去一年大量暴力衝突,只令區內形勢重回熟悉的均衡點。

Ignatius說,「10.7恐襲」諷刺地帶來相反的改變——哈馬斯和真主黨重挫,連帶這兩個組織的幕後支持者伊朗跟以色列的實力也此消彼長,「以升伊降」;他稱,事後孔明地看,這個結果早已料到,哈馬斯挑釁以色列一定招致大敗,但有些人總是流了血才知道教訓。

這場戰爭會如何收科?Ignatius認為只會重回中東一路的格局——以色列在區內擁有強大實力,可以震懾敵人不敢全面襲擊,但不可鏟除威脅,直至下一次以色列又再疏忽,敵人又再偷襲得手,又打一場戰爭。

Ignatius指出,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都因為這場戰爭而變得更強硬,被迫離開家園的加沙平民和真主黨成員不會忘記屈辱,各方已在想下一場戰爭怎樣打。他說,在中東,「記憶是上癮的藥物、是一種毒藥」。

其中一個完全沒有改變過的是巴勒斯坦立國的前景。

哈馬斯發動襲擊,其中一個目標是迫阿拉伯國家再度重視巴人問題,特別是阻撓沙地阿拉伯跟以色列建交。

現在多了國家表明支持「兩國方案」,可以說是哈馬斯的策略成功,但這些積極都只是口頭上,行動上完全沒有改變,甚至巴人立國的機會下降了。

問題在於,巴勒斯坦立國機會在戰爭前不斷下降,因為沒有任何一方覺得這對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而戰爭開打後,就算有國家口說支持巴人,但這些國家在開戰前的利益和計算沒有實質改變,只要以哈戰爭停火,或只是沒那麼受國際關注,各國便會重新推動已本的計劃。

最明顯是沙地。沙以建交的機會確實大降,也不要期望兩國短期內會建交,但除了戰爭首一、兩個月,不時有報導稱沙地官員私下說希望跟以色列改善關係,推動兩國經貿。

至於伊朗,從來沒想過犧牲自己國家的籌碼(軍事、外交、經濟等各方面)來協助巴人立國,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今年年中接受到溫和派的 Masoud Pezeshkian 出任總統,代表伊朗現時的外交政策是希望跟美國講和,再加上現在伊朗面對以色列襲擊的威脅,有武器都用來阻嚇以色列不要攻擊伊朗,哪會用來協助巴勒斯坦人?

雖說以哈戰爭沒改變到中東的大格局,但仍是改變了很多東西,最大轉變是很多人、很多家庭的命運從此改變——有過千個以色列家庭在「10.7恐襲」失去摯親,200多萬加沙平民由長年受以色列封鎖而生活貧窮,變成生活更艱苦,國家已經破產多年的黎巴嫩人面對另一個嚴峻國家危機。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