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伊鵬3」停留Kattegat海峽逾半天 疑遭丹麥海軍截停

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比利時「雙軌」地方行政

 前比利時首相丁漢年(Jean-Luc Dehaene)因跌倒受傷不治而過世,終年73歲。他在1992至1999年擔任比利時首相,是比利時9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而他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推動國家行政改革,在1981至1992年時擔任制度改革大臣,並擔任首相時,在1993年修憲,正式把比利時變成聯邦國家,創出世上獨一無二的「雙軌」地方行政。
一般而言,中央政府/聯邦政府以下的第一級地方行政,是省/州/邦/自治區/直轄市/都道府縣/特別行政區,等等等等。不過,在比利時,上面地圖中的2種行政區同時是第一級地方行政,兩者並排。

共同體,荷語是Gemeenschap,法語是Communautés,是以人口的母語劃分,分為3區:荷語共同體(或弗拉芒語共同體)、法語共同體和德語共同體;地區,荷語是Gewest ,法語是Région,是地方劃分,分為3區:弗拉芒、瓦隆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

比利時兩個言語社群的關係由60年代開始變得緊張,因為原本影響力較大的法語區瓦隆因為區內煤蘊藏減少,令其經濟實力逐漸輸給人口本來就較多、經濟因比利時開始趨向外貿而起飛的荷語區弗拉芒,弗拉芒區人民開始要求放權給地方政府,令他們享有更大自治權。

如果只是放權的話,其實很簡單,只要參考美國、德國等這類聯邦國家,就可以決定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佈、財政資源及徵稅權分佈、制定聯邦及地方政府爭拗仲裁機制等。

只要看看左面地圖中間有一個有斜線的地方,就明白為什麼丁漢年要想出這種如此古怪的行政區劃:布魯塞爾如何處理?這是談判了多年都解不開的死結。

歷史上,布魯塞爾是弗拉芒區一分子,但現實上,布魯塞爾的法語與荷語人口比例是8:2。語言是放權的一大重點,如果一級行政區劃只有一種,布魯塞爾應歸哪一邊,一直沒有方法解決。事實上,近幾年再度出現的地方放權爭拗,其中一個爭拗點都是布魯塞爾附近的幾個鎮的歸屬。

於是,丁漢年便提出這種「雙軌」方案:與「地」有關的政策歸地區政府管理,包括經濟、就業、農業、基建、能源、運輸、環境、城鎮鄉郊管理、外貿等,與「人」較有關、語言會扮演一定角色的就歸共同體政府管理。不要以為這類政策很少,其實頗多,文化、教育及官方語言固然撥歸共同體管理,連「個人服務」,例如衛生福利,都歸入共同體管理,理據是,這涉及人與人的溝通,例如入醫院時你可以最流利的語言向醫生說出病情,接受社會服務(例如地區中心、青年活動等等),都應該用居民最熟悉的語言。

於是,在布魯塞爾,居民可選擇自己屬於哪個共同體(但只限法語或荷語)。如果你決定自己屬於法語共同體,那麼,你就要說法語的醫院,找說法語的社工,子女要讀法語學校。

理論上,這代表第一級地方行政有6個議會和政府,但弗拉芒區和荷語共同體決定合併,因此只有5個地方政府。

不過,這不是沒有副作用的。例如,布魯塞爾為人詬病城市規劃差,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儘管理論上城市規劃歸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政府管理,但始終或多或少牽涉另外2個共同體,再加上聯邦政府也會受影響而會插手,而歐盟大部份機關也在哪兒,可能連歐盟也要拉入來討論,因此該市規劃及基建是頗混亂。

留言

  1. 左圖中那個布魯塞爾黃紅斜線,pommes 加 ketchup,那個誰說的,薯條促進團結。。。。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沒有孩子,沒有國家」 俄杜馬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

俄羅斯杜馬 星期二完成立法工作 ,三讀通過「禁止鼓吹不生孩子」,個人違法者最多可罰款40萬盧布(3.3萬港元),組織違法可罰500萬盧布(4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