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各式各樣的投票方式

上一篇po說過,歐洲議會選舉是全部都實行比例代表制,連英國也不例外,不過,究竟是哪一種比例代表制,卻是28個成員國都有不同的制度,本po仔細看看。(下面涉及不少專有名詞,例如什麼STV,詳情請自己在網上尋找,下面不詳細解釋)

首先,比例代表制可廣分為2大類:名單還是個人?名單制,即選民投票給一個名單,以及以個人為主體的「單一可轉移制」(Single Transferable Vote,STV),即分配議席時依然以候選人自己為主,不是以政黨得票總數來考慮,選民投票時要把心目中各候選人的優先次序排列。

28個成員國中,只有「兩個多一點」國家實行STV,其餘全部都用名單制。那兩個國家是愛爾蘭和馬耳他,至於「多一點」的是英國的北愛爾蘭,英國其他地區都用名單制。

至於名單制,可以分為開放名單及封閉名單。香港的比例代表制是封閉名單,即你投了給相關名單後,名單本來的次序是怎樣,分配議席時就會以那個次序來分配。開放名單是指選民可同時顯示自己較屬意一張名單中的那個/那些候選人,分配議席時,先計算各張名單可分配多少議席,然後再看名單中的各候選人各得票多少,排出次序,而非死跟政黨定出的次序。

28個成員國中,開放名單制屬多數,有15個,其餘11個是封閉名單制,包括: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和英國(註:資料大部份來自歐洲議會網站,但有些寫得不清楚,我只能憑上文下理來判斷)。

第3個分類方法,就是:全國單一選區還是超過一個選區?單一選區是絕大多數,多選區的只有6個:比利時(3個)、法國(8)、愛爾蘭(3)、意大利(5)、波蘭(13)和英國(12)。

以下是英國的分區圖,英格蘭分為9個區,另加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 

以下是法國的分區圖,本土有7個區,由Est(東部)起順時針:東部、東南、西南、西、西北、法蘭西島(即首都圈)及中央高原,另海外領土為另一選區:

以下則是意大利,包括(1)西北(2)東北(3)中部(4)南部及(5)海島:

大部份是單一選區,十分容易理解,因為大部份國家都很小,議席可能只有十多席,甚至是單位數字,再分選區,便變成3、4席一個選區,已失去比例代表制的意義--香港那種比例代表制但仍堅持一個選區不能有太多議席才是不正常。

比利時是一個例外,議席數目不算多,但分為3區(或者叫「選舉團」College),原因是要分開3個語區,其中德語選舉團只有1席。

值得注意的是,單一選區的國家中,包括一些大國德國和西班牙,前者議席最多,達96席,西班牙也有54席,但仍只是單一選區。

這就帶出下一個問題:有沒有「當選門檻」?即一張名單要得票若干,才可獲分配議席。歐議會網站不是全部都列出,有寫明有門檻的包括:3%的希臘,4%的奧地利和瑞典,以及5%的克羅地亞、法國、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

在這點,再次要注意德國。德國國會選舉設有5%當選門檻,是在全球十分著名的,但根據歐議會網站,德國法院裁定歐議會選舉不能設有門檻,因此今屆起德國沒有門檻,亦即得票1/96(即略高於1%)便可穩獲1個議席。

有一個更技術性的問題:如何計算議席分配?比例代表制的精神是,獲得25%選票,就應獲得25%議席,但到實際計算議席數目時,不是真的「得票率X議席數目」這麼簡單,而是有不同計算方法。最常見的是頓特法(D'Hondt,包括奧地利、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匈牙利、荷蘭、波蘭、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和英國)。

最後一個問題:一張名單可有多少候選人?在香港,名單候選人總數上限是該區議席數目,但其實有些國家,是容許一張名單的候選人數目多於議席數目,法國是議席數目的2倍,羅馬尼亞則是多10個,理由是,名單比例代表制不設補選--總不可能為了一個議員辭職或去世而要全國再投一次票吧?(again,香港比例代表制但要搞補選是不正常的)此外,在一些國家,尤其法國,他們的政治倫理是接受一名議員中途因出任其他公職而離職的,不會被視為對選民不忠。

最後最後,要寫寫盧森堡的投票方法。先請看下面的選票(來自維基百科):
大家會看到,每張名單本身有一個空格,名單內的每個候選人旁則亦有空格。在盧森堡,選民可以選擇:(1)投給整張名單(即最頂的空格);(2)只投給同一名單中的某些候選人;或(3)投不同名單的不同候選人,最多6人。分配議席時,便計算各名單的總得票,投給整張名單當作該名單全獲6票,若有名單候選人少於6人,則得票數目只能當作其候選人總數,決定各名單可獲多少議席後,便把議席分配給得票最多的候選人。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