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06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Patreon文章】巴拿馬運河、加拿大州、墨西哥毒梟.購買格陵蘭——川普的門羅主義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Zara(二之一):追求更快服裝潮流

剛從台灣回來,還未能下載照片,遊記決定稍後再整理,倒是在台北見到最新一期《遠見》雜誌的封面故事,介紹近年急速崛起的西班牙時裝製造商Zara,內容挺有趣的。 Zara在2004年於香港開設首間分店,據聞在香港都有一些支持者--據聞,是因為網主不太熟悉時裝潮流。不過,撇除衣服好不好看、是否迎合潮流,Zara的經營方式近年備受服裝零售業及商界注視:營業額過去10年以20至30%增長、每年售賣逾4億件衣服、每年設計逾2萬款款式的時裝、全球分店由9年前622間增至目前3010間、營業額如今已追過瑞典的H&M,成為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僅次於美國的GAP,其經營方式已創出「fast fashion」模式。 Zara品牌的母公司是Inditex(全稱Industria de Diseno Textil/紡織設計工業),在不斷併購下,目前擁有8個品牌,但以Zara為主力。公司總部設於西班牙西北部地區Galicia的城市拉科魯尼亞(La Coruna)。

魁北克的統獨文字遊戲

雖然網誌稱為「歐洲動態」,但不妨寫寫加拿大近日政局:魁北克省獨統問題。 事緣推動魁北克省獨立的政黨魁人政團近日提出有關魁北克地位定議的議案,部份人視為為魁北克獨立鋪路,而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22日突然提出一個全加拿大政壇完全意想不到的動議,將魁人政團殺個措手不及。魁人政團23日變陣,再度提出另一議案。 不妨看看3個議案有何分別: 1/魁人政團原動議:魁北克人「自成一個國家」(a nation) 2/哈珀動議:魁北克人「在統一的加拿大內自成一個國家」(a nation within a united Canada) 3/魁人政團最新動議:魁北克人「目前在加拿大自成一個國家」(a nation that is currently in Canada,法文為nation actuellement au Canada) 在野自由黨原本想再修訂為「跟加拿大統一的國家」(a nation unified to Canada,法文應為nation unifie au Canada),但魁人政團堅持要有「actuellement」(即currently,目前)字眼下,自由黨撤回動議。

曾蔭權訪問歐洲-4年前的花絮

(巴羅佐【左/Jose Manuel Barroso】2005年在香港拜會曾蔭權;圖:香港政府禮賓處) 因有重要外訪行程不能延期而未能出席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喪禮的特首曾蔭權,其實目前在歐洲訪問,他應該在7日在布魯塞爾拜會了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應該,因為很明顯各外電及香港傳媒應該不會報導,但網主放工前在外電圖片機看到他和巴羅佐握手的照片(上圖是2人2005年7月在香港的會晤),因此應該沒有錯。 雖然重要到不能延期,但很明顯這次出訪都是定期拜訪拉關係,應該沒有重要事情商討。 如無意外,曾蔭權本人對上一次官式訪問歐洲應是2002年--如無意外,因為該年以後他或者再曾訪問歐洲;網主提起當時還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該年訪問歐洲,因為該次行程其實對本人都有很大影響--我該年去了比利時升學。

屠殺的定義

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國會--2個毫不相關的東西,12日卻意外地連在一起:法國國會當天立例通過,否認鄂圖曼帝國曾種族屠殺亞美尼亞人是罪行,而法案通過了幾分鐘後,當局宣布一名一度因「侮辱土耳其國格」而被起訴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獲諾貝爾文學獎。 今次事件的更大影響其實在土耳其與歐洲關係,以及土耳其加入歐盟一事蒙上多一層陰影,但網主在此已寫了多次,不妨集中在亞美尼亞人屠殺問題。

「同志總理」?

政客勝選後擁著或吻妻子或女友,大家應常常見到,柏林市長沃維萊特(右)得知連任成功後,擁抱男友Jorn Kubicki,各位又見過嗎?(圖片來源:明鏡)

非常競選海報

原來除了香港的謝偉俊會寬衣拍攝競選海報,外國也有人這樣做,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一個政黨的黨魁、該黨的區長(省長)候選人Albert Rivera全裸拍攝競選海報。 該黨名為「加泰隆尼亞公民黨」(Ciutadans de Catalunya),全裸拍攝競選海報是要帶出「透明度和簡約/自然」(transparencia y sencillez,sencillez可解作簡約或自然)的訊息,指出這個新黨「沒有什麼複雜深奧」的訊息,競選口號是「對我們來,最重要的只有人」。

丹麥與瑞典之間:Oresund地區成新北歐大都會

全長7.8公里的Oresund大橋(圖片來源:BBC) 早說過歐洲有很「黑洞」,BBC網站14日上載了一篇特稿 《Bridge shapes new Nordic hub》 ,是講述「Oresund」海峽大橋及Oresund地區的融合。這個地區在華人社區應該並不著名(曾到過或計劃到該區旅行的人則應該知道),但這個地區已慢慢冒起成為北歐另一重要高科技及設計重鎮,更可能成為北歐最重要的經濟大都會。

歐羅巴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二之二)

續上: 除了反猶主義外,《經濟學人》的文章也提出選民壓力:美國存在勢力龐大的猶太人游說組織AIPAC已人所共知,有調查指這組織對美國政府和國會的影響力數一數二,而該組織涉及干預美國中東政策的「陰謀」更時有所聞;歐洲不但不存在這類猶太人游說組織,更有人口龐大的穆斯林。《經》文認為穆斯在歐洲的影響遠不及猶太人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因而否定這理論。

歐羅巴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二之一)

不妨將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文章《To Israel with hate-and guilt》抄一次,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為什麼歐洲各國在中東問題上,較為親阿拉伯、不支持以色列呢? 文章以以色列近日轟炸黎巴嫩事件為例,指出很多歐洲國家都批評以色列的行動,不像美國般只呼籲以色列克制,並強調真主黨才是問題的罪魁禍首。文章並舉出Pew民調機構2006年年初的調查,在以巴衝突中,美國近半受訪者支持以色列,只有一成多一點支持巴方;但在歐洲,情況截然不同:     支持以色列    支持巴方 德國     近四成        近兩成 英國     兩成半        近三成 西班牙    一成         多於三成 法國     近四成        近四成

當部長遇上恐襲

英國10日公布搗破企圖大規模向多架客機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陰謀,詳情各位應該在報章或任何的新聞網站,這裏不妨寫寫:如果你是負責對付恐襲的部長,要宣布有恐襲陰謀企圖甚至恐襲已發生時,你即時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看到英國外交部前傳訊總監John Williams在衛報的「網誌」(Williams出任此職6年,至今年5月為止,即曾和郭偉邦/Robin Cook、施仲宏/Jack Straw及現任外相貝嘉晴/Margaret Beckett共事,之前是記者)撰寫《爭奪心靈和思想之戰役》(The 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他在文中提到的局限於恐襲,但其道理其實可套用在任何一名要面對突發危機的政治領袖。這次內政大臣韋俊安(John Reid,照片來自BBC)處理大規模襲擊客機陰謀的手法就廣獲好評

撰寫網誌可被解僱?

小弟有2個網誌:一個關於自己私人生活,一個關於歐洲動態(大部份是政治經濟)。我盡量將兩者分開:前者純粹是個人所想所感,後者則較「理性」(能否做到「看君一席blog,勝讀十年書」則是另一回事)。但這篇文章會同時在2個blog一同post出來,因為這新聞既涉及歐洲社會動態,也有少許涉及個人的生活。 事緣一名在法國工作的英國籍秘書4月時因為寫網誌,而被其公司解僱,她現正在英法兩地法庭控告這間公司,認為這是無理解僱。

轉載明報:葡萄牙‧巴西‧安哥拉: 由足球走向政治的拉丁鐵三角

轉載了《明報》沈旭暉有關葡萄牙跟其他葡語國家關係的文章,先貼上網主的看法: 1/文中講及葡萄牙跟葡語國家關係比歐盟較密切,其實這在任何「大國」(若將歐盟當成「歐羅巴合眾國」)都會發生:加州、佛羅里達州和華府紐約的世界觀已很不同;中國也出現東北覺得跟日韓俄密切、雲南跟湄公河國家密切(或沈中文指「表面上相當愛國」的澳門則「親葡」);就算加拿大也出現東部著重跟歐美關係,西部溫加華跟亞洲,魁北克親法國的情況。 歐盟當然也有這情況:曾聽過一個西班牙人在2003年(即歐盟東擴前)說,她覺得跟拉丁美洲國家比跟新加入的什麼拉脫維亞或愛沙尼亞更感親密;葡萄牙當時為主張攻打伊拉克的國家舉辦峰會共謀對策,會議地點在阿速爾群島--一堆剛好在歐洲與北美洲正中央、大西洋上的島嶼,一個葡萄牙人便跟我說:葡萄牙「親美」支持攻伊並非單因為當時的政府是右翼(現在是左翼)這麼簡單,還包括葡萄牙本身的歷史和身份;而法國、英國等也極力保持跟其前殖民地的關係;芬蘭做了歐盟輪任主席後就強調要改善歐俄關係....沈文中的情況其實在全歐盟也很普遍。

「波羅的海香港」:加里寧格勒

歐洲其實有很多「黑洞」,當你看著歐洲政治劃界地圖,以為自己已認識了所有「國家」後,你便會發覺還一些不是主權國、但其運作又絕非是一個城市或省份這麼簡單的地區,這些地區的身份和情況就好像香港般奇特,這篇文章要說的也是矢志要做另一個香港的地區--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 要理解加里寧格勒的特別,請要知道其地理位置:加里寧格勒是被2個歐盟成員國波蘭(Poland)和立陶苑(Lithuania)夾著,跟俄羅斯本土完全沒有陸地上連接。由於加里寧格勒始終要既跟俄羅斯「本土」來往,也要跟鄰國波蘭和立陶苑有交流,該區人民的簽證和對外陸路交通便成俄羅斯和歐盟的重要議題。 而由於這個半年出任歐盟輪任主席國的芬蘭表明,推動歐俄關係是其重點之一,加里寧加勒便順理成章變成歐俄經貿合作的試點(情形也跟香港成為中國大陸和西方發展經貿試點一樣)。

西班牙展開跟埃塔對話

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29日正式宣布,政府啟動跟巴斯克分離主義武裝組織埃塔(ETA)進行對話,但承諾不會為了對話出現進展而付出任何政治代價。 不過,西班牙政府仍十分謹慎,薩帕特羅是在國會內向傳媒發表全國電視直播演說來作出有關宣布,而不是在國會全體會議這更鄭重的場合;政府目前是啟動「對話」,而非「談判」;副首相德拉維加(Maria Teresa Fernandez de la Vega)也表明,一切對話順從認受性和法治國家的原則進行,並要建基於「(埃塔襲擊)受害者的永遠記憶」,還提醒各界雖然對和談充滿希望,但也要對進展保持審慎。 西班牙人十分支持政府推動巴斯克和平進程,但對跟殺死了很多人的埃塔進行談判十分反感-雖然支持跟埃塔直接對話的仍佔多數,但反對的人數不少,而最大反對黨右翼的人民黨也強烈反對跟埃塔進行談判。

節錄龍應台文章-17歲德國青年談民族身份

文章是龍應台在香港明報登出的《今天這一課:品格》,其實是談及台灣罷免陳水扁的,但當她講及任何國家都有其歷史負擔時,引述一名17歲德國青年給她的電郵(應該不是她的兒子吧?),該青年以第一身訴說自己在世界盃期間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體會。雖然網主在此已寫過2次,但一個德國人自己寫,又要是中文而不用翻譯 =P,就不妨轉貼一下:

德國國旗重見天日-再談世界盃與德國民族身份

世界盃已經去到淘汰階段,不妨再引述一些關於世盃+德國民族身份問題的文章( 之前已寫過世界盃與德國民族身份 )。台灣《中國時報》6月25日評論版一篇文章《世足背後的國族幽靈》,簡述了二戰後至今屆世盃分組賽時,足球與德國民族主義及政治的關係(有轉貼,見下),文章並未為德國民族主義在今天發展成怎麼樣的情況而下定論,但英國《泰晤士報》6月19日的報道《After 60 years of shame, Germany flies the flag again》則較樂觀,認為德國已成功走出納粹和二戰的陰霾。 簡單講講《泰晤士報》報道的內容:文章指德國人在今屆世盃期間已可輕易地喊出「德國!德國!」(Deutschland! Deutschland!),70萬人上街慶祝首名出線時也毫無顧忌地大肆飄揚德國國旗--甚至有些年輕女士要購買黑-紅-黃德國國旗三色的內褲,以便觀賽時,德國隊一入球便可以掀起裙子,展示內褲以示歡呼(各位支持德國隊的男士是否會雙重歡呼呢...)。

蘇格蘭人的原罪:白高敦拜相遇難題

英國財相白高敦(圖片來源:BBC) 正當各界都認為英國財相白高敦/布朗(Gordon Borwn)差不多篤定成為下一任英國首相時,《每日電訊報》卻提出一個新問題:究竟本身是蘇格蘭人的白高敦,會否被英格蘭人接受做英國首相呢? 英格蘭和蘇格蘭人一向有心病不是新鮮事,畢竟所有近鄰總會瞧不起對方(就算雙方十分需要對方),只要未嚴重至爆發種族衝突甚至開戰,互相取笑也無妨,但《每日電訊報》提出的蘇格蘭/英格蘭互相不滿對方的問題,已遠超社會上的心病這麼簡單,而是英格蘭人開始問一個問題:究竟蘇格蘭人在國會的權利是否過大?

連任又如何:法國的例子(一)

不妨寫寫網主對「全球」政治的個人觀察,就是全球政治好象有兩大趨勢:社會「兩極化」和領袖「跛腳化」。(全球者,純粹是很多國家和不只是某一洲某一區域而已;趨勢則純為自己觀察,並不是什麼權威學者提出) 兩極化,即全國民意二分化,美國就保守/福音派vs開明(Liberals)/非福音派,歐洲就以左vs右出現。早前已有很多文章寫及,包括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可到以下鏈結: 1. 意大利大選爭持激烈 2. 意大利大選:這個年代的「拖泥帶水」病徵 3. 歐洲「左不成、右不就」(包括德國大選前瞻(上):經濟政策成焦點 削減福利仍猶疑) 4. 法國學運挑戰資本主義 這次想寫的是集中在領袖「跛腳化」、特別是「強勢」連任者。

世界盃與德國民族身份

德國近一套講述納粹獨裁者希特拉希望舉辦世界盃的諷刺話劇,惹來爭議,但話劇反映出德國人希望藉世界盃而重建民族自信卻有一定的真實性,這也可折射出雖然二次大戰和納粹侵略別人的歷史已過了逾60年,但德意志民族仍未能完全擺脫歷史帶來的包袱。 這套話叫做《我的足球-一個德國夢》(My Ball - A German Dream),講述納粹德國步向滅亡,希特拉的手下已全無士氣,等着希特拉自殺,希特拉也正想吞槍自盡時,他突然想到一個計劃:舉辦足球比賽,令德國勝 利,以挽救第三帝國(Third Reich)。他於是下令情人Eva Braun籌辦開幕典禮,以說出「謊言說一百次也成真理」以著名的宣傳部長Joseph Goebbels舉辦球賽。

擴軍備暗諷美 新冷戰再起?

俄羅斯總統普京/蒲亭(Vladimir Putin)5月10日在杜馬發表國情諮文時,雖然沒有如預料般集中外交政策,猛批美國,但字裏行間暗諷美國的發言多的是,而且表明改善武器、增加軍費是 俄羅斯的重點政策之一,而這些很明顯也衝著美國而來,令人不禁要問:美俄(美蘇)冷戰在15年後死灰復燃? 「新冷戰」再起的討論在幾天前已開始出現,例如新華網便有「切尼硬話讓俄羅斯憤怒 “新冷戰”真的來臨?」的文章(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10/content_4528379.htm)。

歐盟勞工全面自由流動路遙遙

各位可能以為歐盟容許人民自由到不同成員國工作,這只答對了一半--因為至5月1日,只有7個「舊」歐盟成員國完全容許8個「新」成員國的國民自由到其國內工作,而這種勞工不完全自由流動的情況可能會沒完沒了。 要讓歐盟變成很像美國般的經濟體,首要條件就是自由跨越國界,就好像由美國一個州到另一個州一樣。不過,當10個國家2004年加入歐盟時,歐盟容 許15個舊成員國對新成員國的國民進入境內工作實施限制,其中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人口較少,因此各舊成員國都很「歡迎」這些國家的人來工作,被施加限制的 是8個前東歐共產集團的國家。

拉法葉艦案或拖垮德維爾潘

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圖片來源:www.lemonde.fr) 纏繞了法國5年的拉法葉艦收受回佣案近日再次在政壇掀起波瀾,但這次涉及的不是收受回佣,而是有人涉嫌發放假消息打擊重要政客,最「微妙」的是目前傳聞將矛 頭直指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指他在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的授權下,調查他們二人的政治對手、內政部長薩爾科齊(Nicholas Sarkozy)。法國媒體已開始研究事件會否令德維爾潘內閣總辭。 所謂的拉法葉艦案,在法國叫做「Clearstream案」,事件涉及法國1991年向台灣出售6隻海軍軍艦時,當中有人收受回佣,而收受回佣過程在盧森堡銀行Clearstream進行,案件在2001年便開始進行調查。

俄挾能源經濟實力重奪中亞控制權

俄羅斯正加緊在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外交攻勢,塔吉克是最新一個跟俄羅斯加強關係的國家,克里姆林宮下個目標將是吉爾吉斯。 俄羅斯正朝著一個可以預測的模式加強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其政策重點在於著重安全和能源問題。對中亞各國施壓時,俄羅斯正利用自己擁有大量天然資源及近乎壟 斷出天然氣和石油出口輸送管的優勢,至今沒有一個中亞國家成功抵擋俄羅斯的攻勢。例如在4月初,俄羅斯和哈薩克簽署能源出口協議,並合作發展天然資源。

「不喜歡便滾」:薩爾科齊圖掙極右票

很有可能代表右派出戰2007年總統大選的法國內政部長兼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MP)主席薩爾科齊(Nicholas Sarkozy),近日被部份人認為可取採取極右路線,以吸極右選民。 事緣薩爾科齊4月22日在UMP集會中上說出一般只有極右政客才說的話:「如果那些人不喜歡法國,他們只可以滾。對於經常擁有者要為很「法式」而要道歉的感覺,我們受夠了。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法律、習慣和習俗,因為這些東西不是用來討好很小的少數的。」

工黨政府最近比較煩:3大臣同日遇難題

逾一周已未更新網誌,好像有點過份 =____=” 還是打點歐洲新聞的東西。英國工黨政府近日遇到不少足以下台或至少重挫 管治威信的醜聞,早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內地和台灣譯作布萊爾?)便承認工黨去了收了一些富商捐款作競選之用,其中3位「巧合地」被貝理雅在去年大選後提名為上議院貴族,警方目前調 查當中是否涉及貪污或任何刑事罪行。雖然這3人最終沒有進入上議院,貝理雅「被檢控」也看似天方夜談,但當地傳媒不斷指出,保守黨政府在1997年倒台前 的幾年便是貪污醜聞不斷,認為工黨政府跟當時十分相似。

德國拒公開納粹檔案惹爭執

德國納粹遺留下來的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德國近日便因為應否全面公開納粹秘密檔案已跟多個西方國家發生爭執。 涉及的檔案存儲在德國中部城鎮Bad Arolsen一 個前納粹特工辦公室內,據報包括5000萬個紀錄,列出1750萬名集中營囚犯、苦勞和其他納粹受害人。/在過去60年,只有國際紅十字會才可閱讀這些資 料,以便找尋失蹤或死亡者,特別是猶太人大屠殺的受害者,但歷史學家等其他人士則不准得到這些資料,這令研究人員、猶太組織和11個一同看管這些資料的國 家十分不滿。 這爭拗近日漸趨白熱化,因為看管這些檔案的組織5月將在盧森堡召開年會,如果在這個會議前,各方也不能達成共識,一場政治爭拗勢將掀起。

英國極右政黨正在冒升

英國BBC報道,一個機構的調查顯示,英國1/4的人士曾想過投票支持極右政黨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BNP)。主流政黨都承認需要面對BNP帶來的選舉挑戰。 工黨籍的就業國務大臣Margaret Hodge也承認,她近日在自己的選區東倫敦為5月的地方選舉拉票時,也發現八成白人工人階層說準備投票給BNP。 曼徹斯特大學的Peter John教授認為,調查只屬於BNP的潛在支持,但不是受訪者真正投票時的取向。

法國世界報:選舉結果無關改革能力

(網主按:之前寫了/譯了兩篇有關歐洲找不到改革路向的文章,現在翻譯法國《世界報》4月16日的社論《老歐洲》(Vieille Europe)的看法) 普羅迪(Romano Prodi)脆弱的勝利令質疑「老歐洲」自我改革的能力的問題重燃。英美評論員對此沒有什麼質疑:在德國選民去年秋天以及法國示威者最近反對「首次僱用合 約」(CPE)後,意大利也投票通過癱瘓,由此匆匆得出結論,就是選舉結果不能滿足任何人,未能給予意大利中間偏左政府多數支持。

法國將現女總統?

正當各界都指法國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會因為勞工改革爭議而喪失角逐2007年總統大選的機會之際,或者大家應該認識羅瓦爾(Segolene Royal)──這名左派女政客很可能成為法國史上首位女總統。 如果你不認識羅瓦爾也不奇怪,因為直至2006年年初為止,她在國內也只是輕量級政客。但在2006年年初開始,多個民調相繼顯示羅瓦爾是 左翼陣營中最受支持成為下任總統的人士,甚至超越內政部長薩爾科齊(Nicholas Sarkozy)和德維爾潘。勞工改革爭議後,整個右翼陣營潰敗成軍,反對派要勝出2007年大選可算是更容易。

意大利大選:這個年代的「拖泥帶水」病徵

正如上文「歐洲:左不成、右不就」文章一樣,英國《衛報》4月12日刊登了Jonathan Freedland的文章Italy's knife-edge election results are a symptom of this age of stalemate,說的也是左右兩派都不能提供一套令選民相信的政策,現節譯下半部: 更迫切的趨勢是看似正控制著歐陸三大國家的癱瘓。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受商界支持鼓勵的政治階層已相信一種特別的補救方法急切需要,以應 付他們疲弱的經濟,這些菁英很久前已得出結論,就是他們必須進行激烈重組、減少工業的規限和令勞工市場自由化。這道藥方有不同的名字:戴卓爾主義 (Thatcherism)、貝理雅主義(Blairism)、新自由主義或英美模式。德法意三國的政府很清楚,如果不進行改革,他們在全球化的森林下, 將被中國和印度吞噬。

歐洲「左不成、右不就」

意大利大選結果顯示,在野中間偏左陣營僅以不足0.1%的選票、即僅逾25000票的差距勝出眾議院大選,而在參議院大選,也只是以2席之微壓倒執政中間偏右陣營。 英國廣播公司(BBC)歐洲事務編輯Mark Mardell在其歐洲日記專欄中(http://news.bbc.co.uk/2/hi/europe/4905626.stm),便將將意大利的大 選跟法國剛出現的勞工改革爭議、以及德國2005年9月左右陣營議席均不過半作出比較,指出觀察意大利大選時要一併將整個歐陸來看,他指出自由經濟主義提 倡的激烈改革模式對法德意三國的文化來說都是十分陌生的,但左派和右派也不能提出如何應對全球化經濟挑戰的應對模式,因而出現目前的亂局。英國則在 1980年代已由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一錘定音將英國的經濟模式定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模式。 小弟在去年德國大選前也寫了一篇有關德國國民徘徊經濟改革十字路口中深感猶疑的文章,現再copy and paste如下:

意大利大選爭持激烈

意大利大選10日完成投票,點票工作正在進行,但左右兩大陣營爭持激烈,普羅迪(Romano Prodi)領導的在野中間偏左聯盟在開票初期的票站調查中在國會兩院選舉都領先1至5%。 但點票隨後顯示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領導的執政中間偏右聯盟「自由之家」反超前,在參議院可能以7席壓倒對手,另一預測則顯示「自由之家」以49.3%得票率力壓左派聯盟的49.2%。 在眾議院方面,有預測指左派得票50.5%,右派只得48.1%,但也有預測指右派得票50%,壓倒左派的49.5%。根據意大利選舉法,在眾議院的選舉無論得票多少,領先的陣營都可自動在630個議席中自動獲取340席,穩奪過半議席。

法國爭議勞工法撤回

法國總統希拉克(Jacque Chirac)10日宣布將備受爭議青年勞法例「首次就業合約」(CPE)撤回,將由另外一些協助青年就業的措施代替。 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解釋,他不會「放手」不管青年就業問題,但他認為「打擊青年生活不穩定的工具」CPE已變成「不穩化的象徵」,因此將CPE撤回。

意大利大選兩派政綱

意大利9日和10日進行國會大選。這次大選以稅務政策和振興經濟為主題,不過,意大利國民普遍認為,無論是現任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連任,還是反對派總理候選人普羅迪(Romano Prodi)上台,二人都沒有能力振興經濟。 在 野左派陣營發表了長達281頁的政綱,普羅迪指這是顯示他們是認真的,但當地政界也相信這是因為本身是無黨無派的普羅迪之前出任總理時, 就是因為各黨因政策分歧而鬧翻,結果自己提早下台,因此普羅迪今次決定要白紙黑字將所有政綱寫下,以防歷史重演。右派的則只有20頁,他們強調他們今次政 綱跟2001年大選的《跟意大利國民契約》和過去5年的施政相近,只需微少調較便可。他們在政綱上也強調這5年來取得成績比戰後所有內閣加起來的政績也要多。 以下是兩派的政綱比較:

意大利拉票期結束 兩派充滿人身攻擊

意大利大選拉票活動在4月7日結束,選民將在9日和10日投票。當地傳媒認為,今次選舉是國民對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過去5年來的統治方式的公投。由於左翼陣營的政綱以至其總理候選人普羅迪(Romano Prodi)的管治作風都大為不同,這次選舉也會大大影響意大利政局和政策方針。 根據在3月31日所做的最後民意調查,普羅迪領導的左翼陣營領先執政右翼陣營3.5至5個百分點。貝盧斯科尼和普羅迪7日同聲大呼,選舉期終於結束,覺得拉票十分辛苦。

施羅德否認任俄天然氣公司顧問存利益衝突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被國內傳媒揭發,在任時的政府曾為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的一筆10億歐羅貸款作擔保,而現在他任職Gazprom的顧問。施羅德否認兩者有利益衝突。 施羅德接受一份德國報章訪問時說,他完全不知道政府有這項擔保,也沒有參與批出這項擔保的討論,而他是在2005年12月才決定加入Gazprom。

意大利大選在即 教會難言支持哪個政黨

意大利大選投票在4月9日和10日進行,天主教教會似乎很難抉擇支持哪一個陣營。 在野左翼的領袖普羅迪(Romano Prodi)是虔誠天主教徒,每個星期天都會望彌撒,連政治漫畫也在他的頭上戴上教士的帽。但他領導的左翼陣營包括死硬派反教會的共產黨。 執政右翼領袖、現任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領導的陣營包括維護天主教價值觀的基督教民主黨和前法西斯主義者,但他自己本身曾離婚和再婚。

法國社會黨首度呼籲上街

社會黨首次呼籲國民上街抗議「首次就業合約」(CPE),黨魁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4月1日在黨大會上表示,社會黨不同意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的立場,並打算提出修訂案,將CPE和CNE(網主按:另一種類似CPE的合約,在2005年中通過)取消,並呼國民在4月4日上街,以示 支持他們的立場。 《巴黎人報》4月1日發布的民調顯示,62%的法國人認為希拉克在3月31日有關CPE的全國演說沒有說服力,認為有說服力的只有27%。 56%的人認為希拉克提出的2項修訂不令人滿意,認為令人滿意的只有38%。表示抗議行動應繼續「直至CPE撤回為止」的有54%,39%希望抗議活動停 止。另外,受訪者普遍認為反對CPE的團體的形勢轉好(學生組織66%,工會58%,左翼政黨52%),認為希拉克和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地位遭削弱的分別有70%和75%。內政部長薩爾科齊(Nicholas Sarkozy)方面,分別有47%和30%的人認為他的地位強化和遭削弱。

法國學運挑戰資本主義

(網主按:法國近日的學運看似只針對當地的法例,但背後鬥爭的理念在全歐洲也引起辯論,這就是:究竟在全球化和新古典經濟主義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否 適合歐洲?但這對全球各地也有深刻意思。以下是節譯自資深評論員William Pfaff文章《Capitalism under Fire》) 法國近日上街反對新勞工法的正挑戰某一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很多法國人視這種模式為危害法國公義及平等的標準,這一激進概念相信只有在法國才會將之提升至國家層次,而這概念的中心思想可以以法國共和口號所概括:自由,平等,友愛。

希拉克:頒佈新勞工法

法國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宣布將頒佈「首次就業合約」(CPE)法例,但同時要求作出修訂,並變相暫時終止條例的執行。 「我已決定頒佈這條法例。」法國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31日晚就「首次就業合約」(CPE)發表全國電視電台廣播的全國演說時作出上述宣布。他解釋,這條法例是經過由全國選出的代表所組成的國 會表決通過,憲法委員會剛判斷法例符合法蘭西共和國的原則和價值觀,這在一個民主國家有著一定意思,而且應被尊重,因此他決定頒佈法例。

希拉克料頒佈勞工法

法國局勢最新發展: 憲法委員會30日晚上宣布,「亳無不留地」認為備受爭議的「首次就業合約」 (CPE)符合憲法,認為CPE尊重了法律面對人人平等和僱員權 益的原則。憲委會不認同CPE年齡歧視,因此是沒有違反人人平等的原則。憲委會認為針對青年員工另訂僱員權益和合約本身不算違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且 CPE原意是為了青年人就業著想,目標符合公眾利益。 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將在31日晚上8時(香港時間4月1日凌晨2時)在全國所有電視和電台頻道發表全國演說,這形式的總統全國演說在法國十分罕有。一般預料,希拉克將簽署CPE法令,頒佈法案,然後跟社會各界進行馬拉松式談判,以達致全國共識。 當地傳媒引述總統府消息人士解釋,希拉克這樣做是要顯示不會向街頭示威屈服,希望此舉能為纏繞法國2個月的危機畫上句號。

每一代的命運:法國學運背景

(網主:本文譯自法國《世界報》3月24日的一篇文章《依賴和不穩:在2006年20歲》,講述法國年青人目前面對的不穩定。雖然部份情況是法國獨 有── 例如法國有多種勞工合約、他們視長工為必然等,但所講述的情況其實在全球也有一定道理──特別是網主也是26歲以下的年青人...) 在1970年代中時,一項指標應已成為警號。很多經濟學家早已警告,年青人的情況將轉壞──因為收入分佈曲線開始逆轉。

法國4月4日再有大罷工

法國有關勞工法「首次就業合約」(CPE)的爭拗陷於僵局,以下是法國政局最新發展: 12個工會29日同意,在4月4日再發起「行動日」,發動大示威和罷工罷課,並要求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利用權力,撤回CPE。

歐盟峰會通過共同能源政策

歐盟峰會3月24日通過設立歐洲共同能源政策,定名為「歐洲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 for Europe,EPE)。不過,EPE具體細節仍要近一年時間定出,而且,峰會拒絕了成立單一能源監管機構。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對決定十分高興:「我想有一天,當我們要撰寫歐洲歷史時,我們會說歐洲的能源政策在3月23至24日、在奧地利出任輪任主席國時誕生。」

歐盟峰會:明談經濟改革,暗談資本主義界線(二)

「經濟民族主義」只是歐盟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歐盟更需要解決的是:如何一方面改革經濟,令經濟更具活力,但同時可以紓緩大部份人對現有社會模式改變的的憂慮。 歐洲經濟近年一直落後美國,美國經濟平均以3至5%的增長率發展,但歐盟整體經濟增長率只有0至2%。而且,停滯不前15年的日本經濟在2005年也開始有起色,該年第4季以4%以上的按年增長率上升,並擺脫了多年的通縮,歐盟的經濟表現便顯得榮辱互見。

歐盟峰會:明談經濟改革,暗談資本主義界線(一)

歐盟峰會23日在比利時展開,一連兩天的峰會以振興這個振興了多年也沒有起息的歐盟經濟為主題。雖然沒有列入正式議程,但近日出現多宗歐盟成員國以保護國家利益而阻止外國(包括其他歐盟國家)企業收購本國公司的例子,「經濟民族主義」無可避免影響談判。 一個更深層、但肯定不會今次峰會「爆發」/解決的問題是:歐盟的資本主義、自由開放經濟模式的界線在哪?或者是,歐盟應否跟隨英美式/世貿式的市場開放理念?

和平的西班牙,抑或粉碎的西班牙

巴斯克分離武裝組織埃塔(ETA)宣布永久停火後,究竟西班牙會否回復和平,當然視乎埃塔所指的「永久」是什麼意思。上次停火在1998年,已是第10次,當然只停火了一年。 事實上,西班牙目前面對的問題是:究竟中央政府應給予地方政權多少自治權力?西班牙給予的自治權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政府也要多──他們本周才再給予加泰隆尼亞更多權力。這令國家的完整陷入危機。

法國通過勞工改革 工會學生擬再大示威

法國正就勞工市場改革進行激辦,雖然參議院9日通過相關法例,完成整個立法程序,但反對勞工改革方案的工會和學生計劃在3月18日星期六再發動全國大示威,而中學和大學學生則在16日行動。 爭議涉及的是政府今年年初公布的勞工市場改革方案,正式名稱為「機會平等方案」其中最具爭議的措施是「首次就業合約」(Contrat premiere embauche,CPE),這措施容許員工少於20人的公司聘用26歲以下的青年時,可更易解僱這些員工。

土耳其外交不再向西望

譯自: www.eurasianet.org/departments/insight/articles/eav030706.shtml Turkey's Strategic Outlook Making Significant Shift / by Igor Torbakov 土耳其的戰略重點已逐漸由「向西望」改變,主要因為土耳其對東南部和東部局勢日益關注,而土耳其領導人正就幾項重要地緣政治議題而想跟俄羅斯。/土耳其繼 續將自己定位為親西方國家,並且這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定位,長期是北約成員和美國戰略伙伴,也一直希望加入歐盟。但官方論述的背後,地緣政治發展、特別是伊 拉克局勢,已令很多土耳其官員對以上論述的信心動搖。

德文拼寫新方法達協議

正在柏林舉行的德國教育廳長會議3月2日就德文拼寫改革的最終修訂版 達成協議,與會部長跟從德文正確拼寫議會的專家的意見,改變涉及大寫和 小寫字母、連寫和分寫、標點符號和一個字橫跨兩行的連字號使用。全德國學校將在今年8月1日開始強制教導這套拼字方法,但有一年過渡期。 身兼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教育廳長的教育廳長會議主席Ute Erdsiek-Rave在會議作出決定後說:「我感到鬆一口氣,也很開心,最終也很期望拼寫改革。」會議希望由今年八月起,全德國學校將重新應用同一拼 寫方法,一年前最先決定押後拼寫改革的巴代利亞州和北萊茵-西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也同意跟隨新拼寫方法

西班牙教會與國家的分裂

勝出2004年大選後,來自工人社會黨的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阻止在公共學校有強制宗教課,終止了政府和教會四分之一世紀的良好關係,他隨後更表示,政府將放寬墮胎法、放鬆對離婚的限制、同性戀合 法化(已經通過了)和讓同性戀伴侶收養兒童。 馬德里大主教則高呼西班牙首都已成為「罪孽溫床」。已故教宗約望保祿二世則指責薩帕特羅「鼓吹對宗教的蔑視」,並說西班牙天主教教會永不向「將教會滅聲的誘惑」屈服。

先旨聲明

[原文寫於2006年3年1日,在2006年4月29日改寫,現在再轉貼到這兒。裏面的文章分類,由新浪來到Blogspot時,也作出修改了。] 第一篇應該寫一下這個網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