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深圳被刺日本10歲男童死亡 岸田促中國解釋

日本駐廣州總領事貴島善子星期四早上宣佈,在前一天「九一八事變」93周年在深圳被一名44歲男子用刀刺傷腹部的日本10歲男童搶救無效而死亡, 首相岸田文雄下午在石川縣視察時向記者說 ,事件是極度卑劣的罪行,是十分嚴重的案件,指出案發已超過一天,要求中方盡快解釋事件細節。

中國屬挑戰抑或威脅?英揆訊息混淆

【文章上載於峇里時間15日下午4時44分,更新於下午9時48分】

辛偉誠(Rishi Sunak)週二出席G20峰會期間,首度以英國首相身份評論對中政策,但訊息混淆。有報導(例如《金融時報》較早時報導)側重較強硬的一句,指辛偉誠稱中國為「威脅」,但亦有報導(例如Politico歐洲版)側重較溫和的一句,指他稱中國為「系統挑戰」,認為他較上任首相卓慧思(Liz Truss)降溫,無意把中國定性為「威脅」。

兩種報導手法都以同一句說話為基礎。

辛偉誠乘搭專機前往印尼峇里期間,接受隨團記者訪問,有人問到,在卓慧思臨下台前曾傳出,她有意修改英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度把中國定性為英國的「威脅」(threat),改變去年的說法「系統競爭者」(systemic competitor),那麼辛偉誠會否繼續修改中國定性的工作。

他這樣回答:「我對中國的看法十分直接。我認為中國明顯對我們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系統威脅(systemic threat)——嗯...系統挑戰(systemic challenge),中國毫無疑問對我們的經濟安全構成最大的國家威脅(the biggest state-based threat)...這就是我對中國的看法。

辛偉誠接着說,英國政府需要有權力保護國家免受這些威脅,例如訂立《國家安全投資法》。但他同時指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部份,若要解決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俄烏戰爭等全球挑戰,不能不跟中國對話。

當有記者追問究竟英國會否把中國定性為「威脅」,辛偉誠回覆說英國會跟盟友的對中政策高度協調,英國跟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說法大致接近。

《金融時報》最初上載報導時,編輯以「威脅」為題,較早時放在Twitter時的截圖仍看到這條標題(如下),但稍後再點擊入去,標題已改為「軟化對中立場」(Rishi Sunak softens UK stance towards China):


卓慧思6月擔任外相時曾稱,英國應考慮盡快向台灣供應防禦武器。辛偉誠被問及是否繼續這個政策時,不置可否,只稱會在更新國安戰略報告時一併考慮。

這個說法,令《金融時報》報導「辛偉誠不否認英國可能對台售武」,Politico則稱「辛偉誠拒絕表示英國應對台售武」。

英國是否正式把中國定性為「威脅」,十分重要。如果稱中國為「威脅」,中國在英國眼中便跟俄羅斯同級,英中各方面的交流無可避免進一步降級。

同日Patreon文章<拜習峰會的作用:「清喉嚨」>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以色列向真主黨發動「大規模引爆call機」襲擊 至少2750人傷8人亡

以色列星期二向黎巴嫩真主黨發動十分罕見的襲擊,引爆對方大量傳呼機(call機),令對方人員受傷,黎巴嫩全國以至敘利亞都發生call機爆炸,根據黎巴嫩衛生部長的公佈,至少2750人受傷,並造成8人死亡。

加航最快週日取消航班 杜魯多拒介入勞資糾紛

加拿大航空資方跟機師工會的談判破裂, 最快週日機師開始罷工,或者資方實施禁止機師上班,令加航週日很大機會開始取消航班 。加航要求政府介入,但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星期五說,不會介入事件,應由資方和工會達成協議,結束糾紛。

英揆移民政策向意取經 研究引入「阿爾巴尼亞計劃」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一訪問意大利,跟意大利總理梅露妮(Giorgia Meloni)主要討論移民問題, 他表示,工黨政府有意研究意大利的「阿爾巴尼亞模式」,作為「務實」阻截英倫海峽偷渡的措施之一 。

黎巴嫩對講機爆炸潮至少14死逾450傷 以色列:軍隊資源調撥北方戰線

【文章上載於黎巴嫩時間18日下午6時8分,更新於晚上9時27分】 黎巴嫩全國星期三下午發生第二輪全國爆炸潮,大約在下午5時過後(香港時間晚上10時後),首都貝魯特等多個地區都發生無線電通訊儀器爆炸,據報今次爆炸的主要是日本品牌ICOM V82型對講機。截至晚上,黎政府稱已造成至少14人死亡,超過450人受傷,這一波爆炸的破壞力和死亡人數較星期二的嚴重。

荷第二議院通過「反扭曲聯大2758決議」 希望台灣參與世衛及國際民航組織

荷蘭第二議院(眾議院)星期四通過議案,認為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未有決定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要求政府在歐盟和聯合國推動其他國家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