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日本米價3月漲92.1% 一碗飯較一塊麵包貴78%

日本總務省星期五公佈3月CPI數字,當中的大米價格數字按年大升92.1%,是1971年有同類可比較紀錄以來最高的漲幅,令米價貴的問題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論話題。

中國屬挑戰抑或威脅?英揆訊息混淆

【文章上載於峇里時間15日下午4時44分,更新於下午9時48分】

辛偉誠(Rishi Sunak)週二出席G20峰會期間,首度以英國首相身份評論對中政策,但訊息混淆。有報導(例如《金融時報》較早時報導)側重較強硬的一句,指辛偉誠稱中國為「威脅」,但亦有報導(例如Politico歐洲版)側重較溫和的一句,指他稱中國為「系統挑戰」,認為他較上任首相卓慧思(Liz Truss)降溫,無意把中國定性為「威脅」。

兩種報導手法都以同一句說話為基礎。

辛偉誠乘搭專機前往印尼峇里期間,接受隨團記者訪問,有人問到,在卓慧思臨下台前曾傳出,她有意修改英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度把中國定性為英國的「威脅」(threat),改變去年的說法「系統競爭者」(systemic competitor),那麼辛偉誠會否繼續修改中國定性的工作。

他這樣回答:「我對中國的看法十分直接。我認為中國明顯對我們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系統威脅(systemic threat)——嗯...系統挑戰(systemic challenge),中國毫無疑問對我們的經濟安全構成最大的國家威脅(the biggest state-based threat)...這就是我對中國的看法。

辛偉誠接着說,英國政府需要有權力保護國家免受這些威脅,例如訂立《國家安全投資法》。但他同時指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部份,若要解決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俄烏戰爭等全球挑戰,不能不跟中國對話。

當有記者追問究竟英國會否把中國定性為「威脅」,辛偉誠回覆說英國會跟盟友的對中政策高度協調,英國跟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說法大致接近。

《金融時報》最初上載報導時,編輯以「威脅」為題,較早時放在Twitter時的截圖仍看到這條標題(如下),但稍後再點擊入去,標題已改為「軟化對中立場」(Rishi Sunak softens UK stance towards China):


卓慧思6月擔任外相時曾稱,英國應考慮盡快向台灣供應防禦武器。辛偉誠被問及是否繼續這個政策時,不置可否,只稱會在更新國安戰略報告時一併考慮。

這個說法,令《金融時報》報導「辛偉誠不否認英國可能對台售武」,Politico則稱「辛偉誠拒絕表示英國應對台售武」。

英國是否正式把中國定性為「威脅」,十分重要。如果稱中國為「威脅」,中國在英國眼中便跟俄羅斯同級,英中各方面的交流無可避免進一步降級。

同日Patreon文章<拜習峰會的作用:「清喉嚨」>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國民寧往曼谷新山旅遊 新加坡食肆結業潮加速

路透 星期四報導 ,新加坡食肆倒閉的步伐加速,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有307間食肆結業,較去年的254間再加快,而2022和2023年是230間左右。

「黑紅聯合政府」組成 默茨5月初就任總理

德國 組成「黑紅聯盟」政府 ,CDU(基民盟)黨魁默茨(Friedrich Merz)星期三下午聯同CSU(基社盟)黨魁索德(Markus Soeder),以及SPD(社民黨)2名聯席黨魁克凌拜(Lars Klingbeil)和 Saskia Esken 一同會見傳媒,介紹新政府的施政綱領。默茨表示,計劃新政府在5月初就職。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包玉剛外孫基金入主

有過百年歷史的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由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剛外孫、包玉剛四女包陪慧與前夫鄭維健所生的兒子鄭成然的投資公司「NUO」買入全部股權。意大利媒體紛紛形容,Bialetti 落入中資手中。

《星洲日報》頭版刊登國旗缺了新月 元首依布拉欣斥挑動人民神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轉訪馬來西亞,當地中文報章《星洲日報》同日頭版展示他們獨家刊登習的署名文章,但配圖中的馬來西亞國旗印錯,而且是缺少了代表伊斯蘭教的新月圖案。國家 元首依布拉欣(Ibrahim ibni Iskandar)公開斥責此舉可能挑動人民的敏感神經 ,完全不能接受。

擔任全國或省政協 信和黃氏家族4人被新加坡列為PSP

新加坡內政部星期一宣佈, 把信和集團主席黃志祥及其3名兒女列為「政治重要人物」(PSP) ,需要加強接受監察有沒有協助外國干預新加坡內政。把4人列為PSP,理由是他們擔任中國全國或省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