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英德重申互相協防 深化德英法三國軍事合作 研設倫敦直通柏林火車服務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照片左)上任後首度訪英,他星期四在倫敦肯辛頓的維多利亞和亞厘畢博物館(英語: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跟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照片右)簽署《英德友好及雙邊合作條約》,是兩國二戰結束後首次簽署這類協議。

議員離職潮

英國前財相夏文達(Philip Hammond;照片來自他的Twitter)星期二(5日)晚在Twitter宣佈不會角逐連任,結束22年議員生涯,突顯出這次12月12日大選的一個現象:議員離職潮。

截至本文章撰寫時,共有65名議員宣佈放棄角逐連任。這個數字算高嗎?不算,始終英國下議院議員有650人。目前放棄連任議員數目最高的大選是2010年,149人,之後是1945年,128人,1997年也算是頗多議員主動下議院的一次,116人不爭取連任。有人統計過,1979至2015年9次大選中,平均每屆有86名議員沒再參與大選。

大臣級人馬求去
在議會制下,議員主動不連任,跟退出政壇無異(在總統制或地方政府有較大權力的國家,議員還可能因為要轉換跑道而離開國會),當中不外乎涉及兩個原因:年紀大,或者勝算渺茫。1997和2010年出現離職潮,兩次都是反對黨勢將大勝,執政黨很多議員知道自己連任機會很低,尤其是如果自己之前當選的勝出差距都不大,就無謂不浪費時間去進行選舉工程。另外,2010年大選前還出現過議員津貼醜聞,很多議員被揭發濫申津貼,當中不少人可能因此不連任。至於1945年的一次,當時剛打勝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因為戰時狀態要暫停選舉,再之前一次的大選已是1935年,事隔10年,很多議員已經年紀大,原本想在此前應舉行的大選退下的議員一同在1945年退休,令該屆不連任議員的數目特別高。

不過,不要忘記,之前那些選舉,是國會完成整個任期、或是只提早了一年才舉行,但今次大選跟2017年只事隔2年半,2017年當選的議員,不會這麼多人這麼快就感到自己太老要退休,所以就算這次不連任議員的數目最終低過2015年的90人,這次數字仍算有點高。同樣屬提前大選的2017大選,當時只有31人不連任。

相對於數目,什麼人不連任這個問題更令人矚目,當中又以保守黨的情況十分明顯。若只計2010保守黨回朝後計算,該黨有12名大臣級人馬不連任(包括夏文達目前已不屬保守黨黨團議員的人士),當中莫麗琪(Nicky Morgan)更是現任大臣(文化大臣);至於國務大臣或以下級別的官員,有18名前任或現任官員的保守黨議員不連任。另外,邱吉爾外孫Nicholas Soames亦退休。

如果說Nicholas Soames或「議會之父」祈淦禮(Ken Clarke)這類年過七十,退下來也不奇怪的話,那麼,很多其他退休議員的年紀不大。夏文達63歲,以議員來說不算高齡,在這個年紀再問鼎黨魁及首相,也是可以的,而莫麗琪更只有47歲,在政壇正值盛年。這些不角逐的保守黨議員,差不多全部都是跟黨魁莊漢生(Boris Johnson)有嚴重分歧,而且關係惡劣,不單不能加入他的內閣,連作為後座議員、甚至純粹一個保守黨議員候選人的身份,來公開支持他的政策,都說不出口,他們要麼只能轉黨,若以無黨派身份參選的話,勝算又極低,因此只能求去。

政治勢力重編
部份不連任保守黨議員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他們在脫歐問題的立場跟當區選民不一樣,或是莊漢生強烈支持脫歐的政策跟自己選區的要求有分別。前者的情況,通常是議員在公投支持留歐,但選區當時脫歐佔多數,就算該議員現在已支持脫歐,但在目前越來越分裂的政治氣氛下,選民——尤其是保守黨支持者——都不會相信。至於後者,則是選區強烈留歐(例如倫敦及蘇格蘭),這些選民本身就不會喜歡莊漢生,而莊漢生又強硬執行黨紀,議員向選民拉票時,很難在保持保守黨身份及跟莊漢生保持距離之間作出平衡。


工黨也出現這個現象,但跟保守黨相反,通常是強硬脫歐派或強烈反對二次公投的人士離開,當中較突出的例子是Kate Hoey,她是堅定脫歐派,但她的選區在倫敦市中心,該區在公投中有近80%選民投票支持留歐,因此她根本不可能勝出選舉,只能退下。
從中性一點的角度來看,保守黨和工黨都出現這種情況,可算是大家談論已久的政界勢力重編正在進行——過去近100年保守黨與工黨的角力,代表了英國政壇以經濟議題、社會階級為主導,而隨著留歐派或「不強烈脫歐派」一個一個離開保守黨,強烈脫歐派就離開工黨,反映這兩個黨逐漸改以脫歐議題作為分野,英國政治逐漸出現身份議題作為重要分界線的情況。

悲觀地看,保守黨和工黨各自的領袖都正朝著政治光譜中的兩個極端走,這些不角逐連任的議員在黨內屬中間派,亦意味兩大黨逐漸遠離中間,跟大黨會重視爭取中間選民的英國政治傳統相反。如果這次大選繼續由保守黨和工黨勝出大部份議員,這意味下屆國會將較目前更走向極端,而且兩個大黨挑選候選人時,高度只問立場而少談才能,黨內容不下討論的空間,只會令議政水平下降。

女議員盛年退出政壇
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情況是,不角逐連任的保守黨女議員,她們的年紀及在國會的資歷普遍較不連任的男議員低,很多都只是4字頭、5字頭。脫歐爭拗令英國政治討論的氣氛變差,用辭越來越差,甚至跡近煽動暴力及對政敵或特定社群仇恨,期間不時已有人指出,當中又以女政客面對的言辭人身攻擊更為嚴重,令她們從政的成本更高,也因此更寧願放棄從政。

保守黨在甘民樂(David Cameron)2005年出任黨魁後,致力推動更多女性及少數族裔代表該黨參選議員,希望改變文翠珊(Theresa May)仍是擔任黨主席時曾說過的「nasty party」形象,現在退下的保守黨女議員多是在這個年代躋身國會,她們退下,可能令保守黨重返之前男性較主導的情況。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英法同意「一入一出方案」打擊偷渡 加強協調核震懾力量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週四結束3天訪英國是訪問,臨離開前他跟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就 合作打擊英偷海峽偷渡的問題達成協議,同意採取「一入一出」(one in, one out)方案 ,試驗計劃數週內開始。

開拓美國市場 Ferrero 31億美元收購家樂氏

意大利朱古力生產商 Ferrero(在中國的官方譯名「費列羅集團」) 在美國星期四開市前宣佈,收購美國玉米片公司家樂氏,作價31億美元(242億港元) 。

美聯社:川普事前不知道暫停援烏 WSJ:美計劃再送烏愛國者系統

美國國防部上週二突然宣佈暫停向烏克蘭付運部份武器,總統川普本週一「轉軚」,不單宣佈恢復交付武器,還稱要加碼向烏克蘭給予更多軍火。 美聯社星期二引述消息人士報導 ,川普立場沒有改變,上週的宣佈是國防部私自作出,川普事前也不知情,並私下埋怨國防部未有先跟白宮協調便對外公佈。

涉偷美COVID疫苗機密 中國男子米蘭機場被捕 妻申冤:意發出簽證證明無罪

意大利傳媒星期一報導, 當地警方應美國FBI要求,上週四(7月3日)在米蘭機場拘捕一名剛抵達的33歲中國公民 Zewei Xu ,FBI 指控他是電腦黑客,從事盜竊美國機密的工作,包括在2020年試圖取得美國德州大學研發COVID疫苗的資料。

【Patreon文章】東南亞先收警告信——川普全球貿易戰略劍指中國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