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公投不足1個百分點之差支持入歐 摩爾多瓦斥俄干預選舉

摩爾多瓦星期日就是否推動國家爭取加入歐盟進行公投,結果僅以不足1個百分點、1.4萬票之差通過 。支持公投的總統 Maia Sandu(文首照片)不點名批評俄羅斯,稱有「外國勢力」用錢和宣傳干擾公投結果。

外交汽油彈——馬克龍嚴辭質疑北約

剛完成訪華之旅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向國際關係投下汽油彈——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刊登他在10月下旬接受該雜誌的專訪,形容今年慶祝成立70週年的歐美防衛同盟組織北約(NATO)已經「腦死亡」,強烈質疑北約是否還有存在價值,主張應以歐洲防衛合作來取代。

馬克龍以美國撤兵敘利亞及土耳其向敘北採取軍事行動作為切入點,把北約出現的問題全部推向美國和土耳其,批評美國不事先通知北約盟友便從敘利亞撤兵,是「美國跟其北約盟友在戰略決策上毫無任何協調」,同一時間,「另一個北約盟友——土耳其——就在一個攸關我們利益的地區,進行不協調過就採取的進攻行動」。

他還說,美國第一次有一個「不認同歐洲計劃理念的」總統,並說如果美國減少對北約的承諾,北約的作用就會弱化。被問及北約第5條(規定成員國有集體防衛的義務)是否仍然有效,他的答案是:「不知道......但第5條在明天會變成什麼意思?」

他舉例指,土耳其軍隊在敘北行動,一旦敘利亞因此攻擊土耳其領土,那麼北約盟國是否要因此攻打敘利亞?尤其是大部份北約盟國都反對土耳其的行動。

問對問題
無論馬克龍的結論、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案有多令人驚訝,有多令你不認同,但都建議看看這個訪問,因為大部份人都同意,他至少問對了問題。

有關北約方面,馬克龍強調其軍事合作的運作上沒有問題,仍然有效率地進行,問題出在政治上:北約1949年出現是針對蘇聯對西歐的軍事威脅,但蘇聯不存在後,而北約仍然存在,這就是假設俄羅斯為歐洲的威脅;同時,北約的確有進行維和任務,或是參與阿富汗戰爭,但這只是利用北約已有的歐美軍事合作機制來進行的軍事合作,這些任務本質上不是北約在後冷戰時期的存在目的。所以,歐美需要認真思考,究竟為什麼還要有北約——亦因此馬克龍認為歐洲需要修補跟俄羅斯的關係。

針對歐洲,馬克龍提出有五大挑戰,而這5點絕對是歐洲各國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1、馬克龍說,歐洲逐漸「迷失了歷史的道路」(losing track of its history),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共同體(community),只當自己是一個市場,而且越大越好——這個判斷,未必人人同意,但至少道出,歐洲各國對歐盟及歐洲一體化的目標失去方向,並有分歧;
2、美國本身的戰略有變,早在奧巴馬年代已有重返亞洲的戰略,認為中東的重要性下降,逐漸令歐美的戰略目標出出現分歧;
3、隨著中國崛起,世界形勢平衡出現變化,逐漸出現兩極化,令歐洲被邊緣化;
4、歐洲旁邊再度興起專制政權大國,亦即是俄羅斯和土耳其,再加上阿拉伯之春,這兩點都令歐洲近鄰地區出現不利歐洲的情況;
5、過去10年,歐洲內部出現大量經濟、社會、道德和政治危機。

簡單來說,歐洲要思考對美、對俄、對華、以及北非和中東的關係。

淡化北約重要性,改為強調歐洲防衛合作,不是新鮮事,早在馬克龍上台前、川普當選後不久,我便寫過「川普勝選後 歐加強防衛合作」,但兩個多月後我已寫過另一篇文章「川普冷待,歐盟當自強——但做到嗎?」,現在、及短期內的情況基本上沒有分別:如果甩掉美國,歐洲早就放棄北約,現在仍有北約,就是歐洲自己做不到全面的防衛合作,連處理鄰近地區的局勢不穩都做不到。

延伸閱讀:
我另一篇有關這次言論跟其他法國外交舉動和法國整體外交戰略的關係的文章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50年前近距離擊斃往西德男子 東德國安首判謀殺罪成立

德國柏林法院 星期一裁定一名現年80歲的東德秘密警察(Stasi)謀殺正前往西柏林的人士罪名成立,判囚10年 ,是東德共產政權倒台35年以來,首次有東德國安因執行任務而被裁定謀殺罪名成立。

應屆經濟學獎得主Acemoglu不改看法:中國專制政權難讓經濟持續創新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來自土耳其的Daron Acemoglu,以及來自英國的IMF前首經濟學者 Simon Johnson 和 James A. Robinson,他們的結論大致是:民主、法治、具包容性等的制度有助經濟長遠增長,專制不利創新。

杜魯多批評印度跨境謀殺不能接受 印度:純為掩飾漠視中國干預醜聞

加拿大跟印度就去年加拿大錫克領袖 Hardeep Singh Nijjar 被殺案的外交爭拗升級,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星期一斥責 ,印度以為可以在加拿大領土採取暴力行動,犯下了根本錯誤。

施紀賢承諾爭取釋放黎智英 黎崇恩:冀英有實際行動

盛傳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快將展開履新後首次訪中行程之際, 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右截圖)星期三表示 ,敦促香港政府釋放英國公民黎智英是工黨政府的優先工作之一。

南韓證實朝兵抵俄 「北韓1.2萬兵援俄抗烏、11月1日前可作戰」

烏克蘭本週初放風稱,北韓似乎會派兵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 南韓情報機關星期五就此披露更多資訊 ,表示北韓決定向俄派出1.2萬人協助作戰,首批1500人已經抵俄。烏克蘭軍方說,北韓士兵本月底前可開始在烏克蘭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