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日本米價3月漲92.1% 一碗飯較一塊麵包貴78%

日本總務省星期五公佈3月CPI數字,當中的大米價格數字按年大升92.1%,是1971年有同類可比較紀錄以來最高的漲幅,令米價貴的問題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論話題。

「你往何處去?」

英國政府星期三早上放風說,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當天已曾跟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通電話,默克爾表明北愛爾蘭需要留在歐洲關稅區,否則不可能達成脫歐協議。不少人很質疑默克爾是否真的曾這樣說過,因為默克爾從來不是這種會把話講死的人,更覺是英國想把談判失敗的責任推向歐洲。有這個的想法包括歐盟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他在Twitter發炮批評莊漢生,並用拉丁語質問對方:quo vadis?

直譯的話,quo vadis意指「你往何處去?」,再看前幾句,圖斯克批評英國什麼都不要,這句「quo vadis?」可以很直接併入去。

不過,quo vadis還有另外兩個含意。

此句出自基督教一個故事,門徒彼得正逃離羅馬,逃避羅馬帝國的逼害,途中遇到(已經掛了十字架的)耶穌,彼得便問他:「quo vadis?」耶穌回答說,他正走向羅馬,準備第二次被掛十字架,彼得聽了後感到羞愧,便掉頭返回羅馬,接受殉道。

這個故事意指彼得勇敢接受艱難的抉擇,所以圖斯克似乎有意指莊漢生需要面對現實,作出艱難的選擇,如果是自己想no deal離開歐盟,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逃避。

上述基督教典故已算是「表面的」含意,這個tweet發出後再過一會兒,一些波蘭人便指出:quo vadis是波蘭文學一本歷來在國際中最著名小說的書名,寫於20世紀末,由首名憑波蘭語文學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至今也只有4名波蘭語文學作家拿過諾貝爾獎)的Henryk Sienkiewicz撰寫,1950年代在荷里活被改拍成電影《暴君焚城錄》,故事講述一名羅馬帝國士兵戀上一名異國女基督徒,故事背景是著名暴君尼祿(Nero)管治下羅馬帝國禮崩樂壞的情況,包括了他焚燒羅馬的描述,也加插了上述彼得折返羅馬的故事。

有波蘭人在Twitter便說,波蘭人一定在讀書時讀過Sienkiewicz的小說的章節,任何一個波蘭人、包括圖斯克,寫出、或看到quo vadis時,一定會聯想到這本小說,所以亦有人猜想,圖斯克是把莊漢生比作尼祿,抨擊他亂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包玉剛外孫基金入主

有過百年歷史的 意大利咖啡壺生產商 Bialetti 賣盤 ,由已故香港船王包玉剛外孫、包玉剛四女包陪慧與前夫鄭維健所生的兒子鄭成然的投資公司「NUO」買入全部股權。意大利媒體紛紛形容,Bialetti 落入中資手中。

《星洲日報》頭版刊登國旗缺了新月 元首依布拉欣斥挑動人民神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轉訪馬來西亞,當地中文報章《星洲日報》同日頭版展示他們獨家刊登習的署名文章,但配圖中的馬來西亞國旗印錯,而且是缺少了代表伊斯蘭教的新月圖案。國家 元首依布拉欣(Ibrahim ibni Iskandar)公開斥責此舉可能挑動人民的敏感神經 ,完全不能接受。

英國最高法院一致裁定 「女性」按生理性別定義

英國 最高法院星期三宣佈 ,5名法官一致裁定,英國法例中的「女性」、「男性」和「性別」(sex)按生理性別來定義,即使已獲官方文件認可,跨性別女性也不能被視作「女性」。

國民寧往曼谷新山旅遊 新加坡食肆結業潮加速

路透 星期四報導 ,新加坡食肆倒閉的步伐加速,今年以來平均每個月有307間食肆結業,較去年的254間再加快,而2022和2023年是230間左右。

澤連斯基:至少155中國人替俄作戰 烏軍:有中國人支付2.7萬港元爭取當兵

【文章已更正;此前版本說中國士兵收取30萬盧布報酬的內容是錯誤,應為支付30萬盧布】 烏克蘭就中國籍士兵替俄軍打仗一事發放更多資訊,總統澤連斯基星期三稱至少有155名中國公民在烏克蘭領土協助俄軍攻打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