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英國政府星期三早上放風說,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當天已曾跟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通電話,默克爾表明北愛爾蘭需要留在歐洲關稅區,否則不可能達成脫歐協議。不少人很質疑默克爾是否真的曾這樣說過,因為默克爾從來不是這種會把話講死的人,更覺是英國想把談判失敗的責任推向歐洲。有這個的想法包括歐盟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他在Twitter發炮批評莊漢生,並用拉丁語質問對方:quo vadis?
直譯的話,quo vadis意指「你往何處去?」,再看前幾句,圖斯克批評英國什麼都不要,這句「quo vadis?」可以很直接併入去。
不過,quo vadis還有另外兩個含意。
此句出自基督教一個故事,門徒彼得正逃離羅馬,逃避羅馬帝國的逼害,途中遇到(已經掛了十字架的)耶穌,彼得便問他:「quo vadis?」耶穌回答說,他正走向羅馬,準備第二次被掛十字架,彼得聽了後感到羞愧,便掉頭返回羅馬,接受殉道。
這個故事意指彼得勇敢接受艱難的抉擇,所以圖斯克似乎有意指莊漢生需要面對現實,作出艱難的選擇,如果是自己想no deal離開歐盟,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逃避。
上述基督教典故已算是「表面的」含意,這個tweet發出後再過一會兒,一些波蘭人便指出:quo vadis是波蘭文學一本歷來在國際中最著名小說的書名,寫於20世紀末,由首名憑波蘭語文學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至今也只有4名波蘭語文學作家拿過諾貝爾獎)的Henryk Sienkiewicz撰寫,1950年代在荷里活被改拍成電影《暴君焚城錄》,故事講述一名羅馬帝國士兵戀上一名異國女基督徒,故事背景是著名暴君尼祿(Nero)管治下羅馬帝國禮崩樂壞的情況,包括了他焚燒羅馬的描述,也加插了上述彼得折返羅馬的故事。
有波蘭人在Twitter便說,波蘭人一定在讀書時讀過Sienkiewicz的小說的章節,任何一個波蘭人、包括圖斯克,寫出、或看到quo vadis時,一定會聯想到這本小說,所以亦有人猜想,圖斯克是把莊漢生比作尼祿,抨擊他亂來。
直譯的話,quo vadis意指「你往何處去?」,再看前幾句,圖斯克批評英國什麼都不要,這句「quo vadis?」可以很直接併入去。
不過,quo vadis還有另外兩個含意。
此句出自基督教一個故事,門徒彼得正逃離羅馬,逃避羅馬帝國的逼害,途中遇到(已經掛了十字架的)耶穌,彼得便問他:「quo vadis?」耶穌回答說,他正走向羅馬,準備第二次被掛十字架,彼得聽了後感到羞愧,便掉頭返回羅馬,接受殉道。
這個故事意指彼得勇敢接受艱難的抉擇,所以圖斯克似乎有意指莊漢生需要面對現實,作出艱難的選擇,如果是自己想no deal離開歐盟,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逃避。
上述基督教典故已算是「表面的」含意,這個tweet發出後再過一會兒,一些波蘭人便指出:quo vadis是波蘭文學一本歷來在國際中最著名小說的書名,寫於20世紀末,由首名憑波蘭語文學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至今也只有4名波蘭語文學作家拿過諾貝爾獎)的Henryk Sienkiewicz撰寫,1950年代在荷里活被改拍成電影《暴君焚城錄》,故事講述一名羅馬帝國士兵戀上一名異國女基督徒,故事背景是著名暴君尼祿(Nero)管治下羅馬帝國禮崩樂壞的情況,包括了他焚燒羅馬的描述,也加插了上述彼得折返羅馬的故事。
有波蘭人在Twitter便說,波蘭人一定在讀書時讀過Sienkiewicz的小說的章節,任何一個波蘭人、包括圖斯克,寫出、或看到quo vadis時,一定會聯想到這本小說,所以亦有人猜想,圖斯克是把莊漢生比作尼祿,抨擊他亂來。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