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9年前曾寫過<「內戰政治」的終結?>,當時是2011年愛爾蘭大選。愛爾蘭再進行了兩次大選後,這次可刪去問號:兩個百年世仇政黨統一黨(Fine Gael)和共和黨(Fianna Fail),昨天(27日)聯同綠黨組成三黨聯合政府,是統一黨跟共和黨首度聯合執政。
在未來5年國會任期內,共和黨領袖馬丁(Michael Martin,圖左)和統一黨領袖華拉卡(Leo Varadkar,圖右;影片截圖來自RTE)將輪流擔任總理兩年半,現在先由馬丁擔任總理,華拉卡出任副總理兼企業、貿易及就業部長,到2022年12月二人互換位置。
在9年前的文章比喻過,正如香港和臺灣的主要政治分野是以跟大陸關係來劃分,愛爾蘭的政黨政治也是主要以百年前的內戰為分界線,而不是歐洲傳統的左右/階級來分開。
統一黨跟共和黨都源自20世紀初成立的新芬黨,但到1921年跟英國簽署《英愛條約》,給予愛爾蘭高度自治後,新芬黨以至整體爭取獨立的陣營分裂:究竟應否支持這條約,抑或繼續跟英國戰鬥下去?條約未給予愛爾蘭正式統一,讓北愛爾蘭可留在英國,而且還有一些條款細節是令愛爾蘭仍臣服於英國,例如愛爾蘭議會的議員仍要宣誓效忠英國君主。
條約簽署翌年,愛爾蘭為這個問題爆發內戰,即使內戰結束,之後的政治也以此劃分。支持條約的一派出走,離開新芬黨,輾轉成為統一黨;反對條約的一派原本留在新芬黨,但他們不滿黨內一些人堅持拒絕向英國君主效忠而不參選愛爾蘭議會,這一派也出走而另組共和黨。到1970年代初,新芬黨再一次分裂,有一派出走另組政黨,才出現現時大家所知的新芬黨。
如果經歷過內戰的一代,以內戰的經驗來區分統一黨跟共和黨的話,那麼第二代、以至到現時的一代,兩黨有什麼分別呢?這是研究愛爾蘭政治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一般而言,特別是外電為要簡明地向外國受眾解釋兩黨是什麼意識形態時,可以說共和黨屬中間派,支持者主要為小農場農民和工人,統一黨為右派政黨,支持者主要為企業家、大農場農民、專業人士。但實際上,兩黨都可以被稱為中間偏右政黨,共和黨不算左傾,而論右,統一黨遠不及英國保守黨或美國共和黨。甚至,如果宏觀兩黨近百年的發展的話,兩者的經濟/階級意識形態也不時轉變,有時統一黨會較共和黨更左。
所以,愛爾蘭的共和黨跟統一黨的主要分別,仍在於內戰遺留下的印象,兩者的形象更著重「自己不是對方」,共和黨支持者視統一黨為親英國、「西不列顛」,統一黨支持者則稱共和黨是共產黨間諜。
金融海嘯後的政壇局面
至於「內戰政治」由2011年開始逐步走向瓦解,除了因為內戰對現時愛爾蘭人已是歷史,再沒親身經歷之外,更大原因是2008年金融海嘯,甚至幾年後愛爾蘭破產,要向IMF及歐盟求援,令愛爾蘭人質疑共和黨跟統一黨都不能處理金融海嘯後的經濟環境——儘管愛爾蘭經濟算復原得迅速,但就業、房屋等各方面的民生狀況,仍遠遠未重返海嘯前(又或者說:其實全球都未正式解金融海嘯的問題,只是靠「印鈔」來逃避問題)。
正如2011年所寫,愛爾蘭選民改投強烈左傾的新芬黨,以及一些無黨派「素人」,而這個情況在此後兩次大選延續下去,而且更集中投向新芬黨。(可參看之前文章:新芬黨或勝出愛爾蘭大選 打破兩強百年壟斷)
在大選過後,曾寫過<第一個新芬黨總理會誕生嗎?>。當時大家的看法是,要找一個小黨跟兩個老牌政黨合作執政,並不可行,而共和黨跟統一黨的積怨也令兩黨很難合作。
結果,一場瘟疫改寫了這個局面,共和黨和統一黨為了盡早結束組閣談判,讓愛爾蘭有一個正式政府去應對疫情,同意放下分歧,而綠黨也願意跟兩黨合作。
自此,愛爾蘭政壇正式進入新時代:由內戰引伸的主要政治分野,變成歐洲傳統的左右分野。又或者是,溫和派與激進派之分,共和黨跟統一黨代表溫和變革的一派,新芬黨為首、以及工黨和「素人派」代表主張激烈改革的一派。綠黨十分尷尬,傳統上它應是激進派,但它現在加入了溫和派的政府,令該黨的定位夾在兩者之間。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