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愛爾蘭明天(8日)舉行大選,可能令愛爾蘭政治格局出現歷史性結構改變,因為根據選前最後民調,新芬黨有機會成為得票率最高的政黨,打破執政統一黨(Fine Gael)和在野共和黨(Fianna Fail)在愛爾蘭獨立近100年來一直壟斷政壇、輪流執政的局面。
新芬黨可能成為愛爾蘭民意最龐大的政黨,大家第一時間應該會聯想到他們是恐怖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A)的政治分支的歷史,這亦是新芬黨可能勝出的一大重要意義。由於跟IRA的連繫,新芬黨在愛爾蘭選民心目中一向是不能接受的選擇。
新芬黨可追溯至愛爾蘭獨立前的1905年,但該黨1970年代分裂後,才成為目前新芬黨的狀態。由此時計算起的話,新芬黨遲至1997年才首度在愛爾蘭國會取得議席,歷來最高得票率只是上屆的13.8%,在2018年的全國性地方選舉中,得票率更跌至10%以下,現在民調預測該黨得票率可達24%左右,排第一,對該黨來說成績是十分好。
新芬黨另一個特點是,它是唯一一個在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都活躍、都有一定議員數目的政黨。該黨原本把重心放在北愛,到十多年前才正式全面進軍愛爾蘭共和國各級議會,他們目前在北愛已穩坐統派最大黨、全北愛第二大黨的地位,有份參與北愛自治政府,如果他們同時在愛爾蘭共和國都佔主導地位,甚至執政,就會出現一個政黨,在北愛和愛爾蘭共和國都可以作為本地選民代表的身份來評論公共事務,這樣的一個政黨在討論兩地的「內部」民生議題時,會更傾向以全島規劃來作考慮,不像統一黨、共和黨或是一些北愛政黨般,面對「另一邊」的民生議題時只能以「外人」身份評論,甚至只能觀察而毋謂插嘴。
這對愛爾蘭統一問題會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英國脫歐,令愛爾蘭全島統一,由以往只是空談,現在變成是愛爾蘭政府和各政黨須認真對待,思考一旦全島真的統一時的應變方案。
很多人都把新芬黨冒起,歸功於現任黨魁麥瑪露(Mary Lou McDonald,文首照片來自她的Twitter)把該黨轉型。麥瑪露50歲,在IRA襲擊顛峰時期仍只是兒童、少年,她也遲31歲時才加入新芬黨,基本上可以跟新芬黨與IRA的瓜葛劃清界線,跟她的上任阿當斯(Gerry Adams),後者由1980年代初起出任黨魁35年,外界亦認為他在IRA內也是重要成員。
麥瑪露與阿當斯之間的分別,除了是世代交替,二人的出身背景也近乎相反。阿當斯生於北愛的貝爾法斯特,父及母兩邊家族都有多名獨立運動活躍份子,阿當斯自己出身寒微,沒有大學學位,學業結束後在酒吧工作。麥瑪露則來自都柏林的中產家庭,在私立中學上學,有大學學位,從政前做行業顧問和研究員。這份中產氣質令愛爾蘭選民開始相信新芬黨有能力執政,再加上麥瑪露自己女性身份,在墮胎、同性戀婚姻等議題高調表態支持,而且是新芬黨首名在愛爾蘭選區當選的歐洲議會議員,她做了黨魁後把新芬黨由疑歐改成親歐,都令新芬黨開拓了都會地區中產票源。
除了較多人談論的政治/IRA背景,新芬黨若果真的勝出大選,另一個重要意義是愛爾蘭首次由左派政黨成為最大黨。統一黨及共和黨都屬右派政黨,當中共和黨立場較偏向中間派,這兩黨傳統上在大選中合共獲八成選票,這個比率到過去十年才急速滑落。歷來選舉表現最佳的愛爾蘭左翼政黨工黨,他們最佳的表現都只是得票率略高於兩成。
2011年起執政的統一黨表現算是不俗,畢竟他們上台時是面對國家破產、要向歐盟各國和IMF借錢的爛攤子,該國經濟已全面復元,現任總理華拉卡(Leo Varadkar)在處理脫歐問題上,亦守住了國家底線。
不過,這次大選的主要議題卻是國內民生,特別是居住和醫療。雖然愛爾蘭經濟轉好,但這也反映在物價上,都柏林的平均房租過去10年升了超過一倍,大概每月2000歐元,較東京和新加坡還貴。這亦衍生出露宿者增加的問題,露宿者的慘況經常被報導,不少選民都關注這個情況。醫療是選民另一個關注的問題,醫院服務嚴重不足,近年不斷被詬病。諷刺的是,華拉卡自己也做過衛生部長。
這些民生問題令一個左翼政黨有機會突圍而出。某程度上,這次大選可以說是前兩次大選的延續,我在2011年大選前寫過<「內戰政治」的終結?>,指出金融危機、國家破產令選民對傳統兩大黨感到厭倦,開始改投其他候選人。2020大選格局基本上跟2011相似,而房租、醫療等涉及生活成本上升的事務引起選民不滿,也側面反映愛爾蘭(以至全球)儘管經濟已遠勝金融海嘯之時,但人民生計,特別是金融海嘯折射出來的貧富、世代財富不均問題,根本沒解決過。
文章一開始形容新芬黨可能成為「得票率最高」的政黨,因為得票高不一定是國會內議席最多的政黨。新芬黨支持度崛起是華拉卡1月宣佈提前大選後才出現的事,因此在160個議席中,新芬黨只派出42名候選人,全部當選都遠遠不過半,麥瑪露做到總理的機會很低。甚至目前支持率緊隨其後的共和黨,最終議席也可能多於新芬黨。
無論如何,新芬黨就算最終表現不及民調,但可以肯定他們會搶走不少選票,這令共和或統一兩黨的議席數目一定遠低於一半,甚至不能只拉攏一個小型政黨就可組成政府,這將令選後的組閣談判變得複雜,而有沒有主流政黨願意跟新芬黨合作,將成為焦點。
最後一提:這次愛爾蘭大選另一「歷史性」之處,在於星期六舉行,是愛爾蘭1918年以來首次在星期六進行投票。愛爾蘭跟隨了英國的傳統,習慣在平日投票,而且投票時間是全球罕有的長達15小時(跟香港一樣),而過去20年都選在星期五舉行,所以星期六投票在愛爾蘭是很罕見的。
至於愛爾蘭選舉使用的「單一可轉移選票制度」(STV),請參看我2016年的文章。
延伸閱讀:
RTE / The election to change the face of Irish politics
BBC / Who will be the next taoiseach?
Irish housing crisis derails Varadkar's re-election bid
新芬黨可能成為愛爾蘭民意最龐大的政黨,大家第一時間應該會聯想到他們是恐怖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A)的政治分支的歷史,這亦是新芬黨可能勝出的一大重要意義。由於跟IRA的連繫,新芬黨在愛爾蘭選民心目中一向是不能接受的選擇。
新芬黨可追溯至愛爾蘭獨立前的1905年,但該黨1970年代分裂後,才成為目前新芬黨的狀態。由此時計算起的話,新芬黨遲至1997年才首度在愛爾蘭國會取得議席,歷來最高得票率只是上屆的13.8%,在2018年的全國性地方選舉中,得票率更跌至10%以下,現在民調預測該黨得票率可達24%左右,排第一,對該黨來說成績是十分好。
新芬黨另一個特點是,它是唯一一個在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都活躍、都有一定議員數目的政黨。該黨原本把重心放在北愛,到十多年前才正式全面進軍愛爾蘭共和國各級議會,他們目前在北愛已穩坐統派最大黨、全北愛第二大黨的地位,有份參與北愛自治政府,如果他們同時在愛爾蘭共和國都佔主導地位,甚至執政,就會出現一個政黨,在北愛和愛爾蘭共和國都可以作為本地選民代表的身份來評論公共事務,這樣的一個政黨在討論兩地的「內部」民生議題時,會更傾向以全島規劃來作考慮,不像統一黨、共和黨或是一些北愛政黨般,面對「另一邊」的民生議題時只能以「外人」身份評論,甚至只能觀察而毋謂插嘴。
這對愛爾蘭統一問題會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英國脫歐,令愛爾蘭全島統一,由以往只是空談,現在變成是愛爾蘭政府和各政黨須認真對待,思考一旦全島真的統一時的應變方案。
很多人都把新芬黨冒起,歸功於現任黨魁麥瑪露(Mary Lou McDonald,文首照片來自她的Twitter)把該黨轉型。麥瑪露50歲,在IRA襲擊顛峰時期仍只是兒童、少年,她也遲31歲時才加入新芬黨,基本上可以跟新芬黨與IRA的瓜葛劃清界線,跟她的上任阿當斯(Gerry Adams),後者由1980年代初起出任黨魁35年,外界亦認為他在IRA內也是重要成員。
麥瑪露與阿當斯之間的分別,除了是世代交替,二人的出身背景也近乎相反。阿當斯生於北愛的貝爾法斯特,父及母兩邊家族都有多名獨立運動活躍份子,阿當斯自己出身寒微,沒有大學學位,學業結束後在酒吧工作。麥瑪露則來自都柏林的中產家庭,在私立中學上學,有大學學位,從政前做行業顧問和研究員。這份中產氣質令愛爾蘭選民開始相信新芬黨有能力執政,再加上麥瑪露自己女性身份,在墮胎、同性戀婚姻等議題高調表態支持,而且是新芬黨首名在愛爾蘭選區當選的歐洲議會議員,她做了黨魁後把新芬黨由疑歐改成親歐,都令新芬黨開拓了都會地區中產票源。
除了較多人談論的政治/IRA背景,新芬黨若果真的勝出大選,另一個重要意義是愛爾蘭首次由左派政黨成為最大黨。統一黨及共和黨都屬右派政黨,當中共和黨立場較偏向中間派,這兩黨傳統上在大選中合共獲八成選票,這個比率到過去十年才急速滑落。歷來選舉表現最佳的愛爾蘭左翼政黨工黨,他們最佳的表現都只是得票率略高於兩成。
2011年起執政的統一黨表現算是不俗,畢竟他們上台時是面對國家破產、要向歐盟各國和IMF借錢的爛攤子,該國經濟已全面復元,現任總理華拉卡(Leo Varadkar)在處理脫歐問題上,亦守住了國家底線。
不過,這次大選的主要議題卻是國內民生,特別是居住和醫療。雖然愛爾蘭經濟轉好,但這也反映在物價上,都柏林的平均房租過去10年升了超過一倍,大概每月2000歐元,較東京和新加坡還貴。這亦衍生出露宿者增加的問題,露宿者的慘況經常被報導,不少選民都關注這個情況。醫療是選民另一個關注的問題,醫院服務嚴重不足,近年不斷被詬病。諷刺的是,華拉卡自己也做過衛生部長。
這些民生問題令一個左翼政黨有機會突圍而出。某程度上,這次大選可以說是前兩次大選的延續,我在2011年大選前寫過<「內戰政治」的終結?>,指出金融危機、國家破產令選民對傳統兩大黨感到厭倦,開始改投其他候選人。2020大選格局基本上跟2011相似,而房租、醫療等涉及生活成本上升的事務引起選民不滿,也側面反映愛爾蘭(以至全球)儘管經濟已遠勝金融海嘯之時,但人民生計,特別是金融海嘯折射出來的貧富、世代財富不均問題,根本沒解決過。
文章一開始形容新芬黨可能成為「得票率最高」的政黨,因為得票高不一定是國會內議席最多的政黨。新芬黨支持度崛起是華拉卡1月宣佈提前大選後才出現的事,因此在160個議席中,新芬黨只派出42名候選人,全部當選都遠遠不過半,麥瑪露做到總理的機會很低。甚至目前支持率緊隨其後的共和黨,最終議席也可能多於新芬黨。
無論如何,新芬黨就算最終表現不及民調,但可以肯定他們會搶走不少選票,這令共和或統一兩黨的議席數目一定遠低於一半,甚至不能只拉攏一個小型政黨就可組成政府,這將令選後的組閣談判變得複雜,而有沒有主流政黨願意跟新芬黨合作,將成為焦點。
最後一提:這次愛爾蘭大選另一「歷史性」之處,在於星期六舉行,是愛爾蘭1918年以來首次在星期六進行投票。愛爾蘭跟隨了英國的傳統,習慣在平日投票,而且投票時間是全球罕有的長達15小時(跟香港一樣),而過去20年都選在星期五舉行,所以星期六投票在愛爾蘭是很罕見的。
至於愛爾蘭選舉使用的「單一可轉移選票制度」(STV),請參看我2016年的文章。
延伸閱讀:
RTE / The election to change the face of Irish politics
BBC / Who will be the next taoiseach?
Irish housing crisis derails Varadkar's re-election bid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