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塞爾維亞中國共建命運共同體 總統高呼「台灣是中國的」換習6措施相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上午在貝爾格萊德跟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舉行峰會,兩國在會後宣佈,塞爾維亞同意跟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應該是第一個跟中國建立這種關係的歐洲國家。

白俄羅斯VS白羅斯

近日白俄羅斯成為世界焦點,經常看到該國的新聞。大家應該知道,白俄羅斯官方認為自己的中文譯名為「白羅斯」,其駐華大使館兩年前曾為此發出聲明(文首圖片;當時我也在Facebook分享過這消息)。這裏暫時仍稱Belarus為「白俄羅斯」,我之前也有解釋過原因。但之後幾天,閱讀更多相關資料,我有更多想法,正在想是否改變稱呼。不妨把目前的想法寫下來,跟大家分享。

我之前的解釋是

"...白俄羅斯這個名字,其起源、以及在大部份歐洲語言,確實有「白色的俄羅斯」的意思。除非該國連其他語言也去掉這個意思,另改其他名字,否則本網頁會沿用「白俄羅斯」一詞。"

本blog文會分為兩大部份:一、白俄羅斯國名及各地譯名的發展;二、本blog處理外地譯名的態度。

白(俄)羅斯這個名字

白俄人一向稱呼自己的國家、民族為Belarus,這個名字的譯法,在國際分為音譯派和意譯派。

音譯派,包括英語、法語,這方面的處理比較簡單。在蘇聯時期,英語稱白俄為「Byelorussia」,但這個音譯源自俄語的拼寫方法,若以白俄語翻譯的話,應為「Belarus」。

很明顯,若是音譯,應盡量用回該國語言來翻譯該國名字,加上白俄人不想(再)被認為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包括被視為親俄的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及其支持者,所以轉用「Belarus」,應該較合理。

類似情況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也出現,之前英語多以俄語併音,拼寫為Kiev,但根據烏克蘭語讀法而譯成英語,應搆寫為Kyiv,因此烏克蘭政府也不斷呼籲大家改用Kyiv。

不過,在改變外國音譯方面,只有英文做得較好(亦因此英文傳媒沒有「如何稱呼這個國家」的討論),因為白俄九十年代初獨立後確立以白俄語來翻譯其國名的政策時,只集中在英語方面,這個國家沒有外交資源去在非英語國家宣傳這一政策。例如法語傳媒,大多仍使用Biélorussie,而非 Bélarus 或 Belarus。

而且,白俄獨立近30年、以至在其任何歷史時期,都很少成為世界焦點,其他國家也不太研究這個國家應該怎樣稱呼、「白俄羅斯」這個稱呼是否「正確」。

這又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居住在現為白俄國土內的民族,已出現多個世紀,但這個民族要到1918年才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國家,而且當時很快就被蘇俄吞併,之後再到九十年代初才再復國。所以,國名、國家象徵物等很多東西,仍在建立中。

情況跟我4年前寫過的「捷克英文簡稱問題」類似,捷克的民族身份在20世紀初才開始確立,所以捷克在英文的簡稱一直沒有定案。

更麻煩的是意譯派。一些北歐語言,例如德語、瑞典語和荷蘭語,是意譯做「白色俄羅斯」的(Weißrussland、Vitryssland、Wit-Rusland)。這沒了「用俄語音譯」的問題,但就更強化了白俄是俄羅斯一部份的印象,而且更難要求他們更改譯名。Belarus和Byelorussia尚接近,容易適應,但Belarus跟Weißrussland、Vitryssland或Wit-Rusland分別很大,貿易更改稱呼,一般人不會知道你在說什麼。

不過,這些語言的國家,已開始改變稱呼,用Belarus。瑞典外相去年年底出訪白俄羅斯時,外交部宣佈,政府將一律改用Belarus,不用Vitryssland。瑞典、德國傳媒近日普遍用Belarus,但奧地利和荷蘭仍傾向用「白俄羅斯」。

Belarus本身確有「白色的羅斯」這個意思。「羅斯」是指中古時期,居住在現為莫斯科一帶、白俄、烏克蘭的東部斯拉夫人士,而這些部落又被分開幾個,當中有「白色的羅斯」,也有「黑色的羅斯」,以及其他,當年「白色的羅斯」部落就是現時Belarus民族的祖先。

我一開寫到,Belarus有「白色的俄羅斯」這意思,但再翻查資料,這個說法有誤,應為「白色的羅斯」——Rus。Rus這個中古時期的斯拉夫民族,之後發展成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民族,由於俄羅斯在過去幾百年的發展最發達,所以有「Rus=俄羅斯」印象,但這是錯的。

白俄(以及烏克蘭)人不想仍被視為俄羅斯的一部份,除了是現在的政治,還包括其歷史。

上述原因,就是我再思考應否把「白俄羅斯」改成「白羅斯」的原因。

地方譯名這回事

德國ZDF電視台新聞網站,有這一篇「為何白俄羅斯突然稱為白羅斯」( Warum Weißrussland plötzlich Belarus heißt ) 的文章,除了提及白俄人不想仍被視作俄羅斯一部份,有白俄問題專家表示,在較官方的場合,用「白羅斯」會較好,但在普通場合,作為「通俗稱呼」,沿用「白俄羅斯」,亦無不可。

事實上,歐洲語言對歐洲地方的稱呼,經常跟該地對自己的稱呼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西班牙,西班牙人稱為España,但英語等絕大部份歐洲語言,都是去掉「E」這個音,甚至中文也用英語的讀法去翻譯西班牙國名。

又例如之前有新聞稱,荷蘭政府及公營機構把國名的英語稱呼統一為Netherlands,不用Holland,然後好像有些香港網民起哄,問中文是否也要改做「尼德蘭」,管其他國家的人怎樣稱呼該國很法西斯  ......

說回本blog的態度/看法。地方(以至人名)的譯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準則是「盡量可以不變就不變」,因為譯名隨便變更,很易造成混淆。

而如果譯名變更涉及政治因素,就更要小心。正如「中國香港VS香港」,「台灣VS中華民國VS中國台灣」等例子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名字可以涉及政治立場,不同立場的人會爭著說該地應該怎樣稱呼,如果每次人家要怎稱呼就跟著改變稱呼,會「好唔得閒」。

舉一個N年前我接觸過的例子。在十多年前,南韓駐港總領事館曾發信香港傳媒,要求報導「南韓」稱之為「韓國」,北韓為「朝鮮」。一方面,他們的理由是「南韓」官方名稱「大韓民國」,所以簡稱「韓國」,北韓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但同時很明顯他們不想出現「南北韓」這類令人覺得半島分裂的字眼,正如德語從不稱「東德」、「西德」,只有「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不過,我跟同事商量後說,不理解「南韓」這個稱呼有什麼問題,特別是英語都仍統行South Korea的稱呼,而且在那封信件中,領事館還要求把「日本海」稱為「東海」(韓國人——南韓和北韓——把日本海稱為東海,黃海稱為西海)。這個要求問題更大,如果我們真的改稱「東海」,先不說讀者誤會,第二日肯定輪到日本領事館投訴。

所以在地方譯名方面,本blog想再想清楚後才再決定,而一旦改變了,就盡量不再有變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工黨40個百分點差距重奪黑池南 保守黨僅約100票壓倒改革黨

英國保守黨在星期四舉行的多場選舉大敗,其中 在西北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黑池南(Blackpool South)選區 ,工黨以高達26.3%的轉投比率,重奪這個國會議席,大勝保守黨超過7000票(即超過40個百分點的得票率),排第二名的保守黨僅較強硬脫歐派政黨改革黨(Reform)多100票,反映保守黨在快將舉行的下屆國會大選中,面對工黨和改革擋夾擊。

保守黨1508票之差痛失西密德蘭市長 工黨簡世德三連勝當選倫敦市長

星期六有更多英國地方選舉的結果出爐,保守黨在兩大都會區的市長選舉失利,在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伯明翰都會區)爆冷以1508票之差失守這裏的市長寶座,工黨的簡世德(Sadiq Khan,右截圖)則以頗大差距輕鬆勝出,成為首名3連勝的倫敦市長。

保守黨保住提斯谷市長寶座 辛偉誠立即衝去合照沾光

英國保守黨在星期四多場地方選舉敗陣下,保住東北提斯谷(Tees Valley)的市長寶座,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星期五上午立即趕往當地,跟連續第3屆勝出的Ben Houchen同場【文首截圖】,希望借 Houchen 的人氣強調保守黨的國會大選選情仍未崩潰。

美建新組織「Squad」抗中 聯合日菲澳加強南海巡邏

美國、日本、菲律賓和澳洲4國國防部長星期四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四方會議 ,顯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組成新的小型軍事合作組織,美國官員私下稱之為「Squad」(小隊),專門用來在南海抗衡中國。

美就俄烏戰爭添近300制裁目標 重點打擊第三國企業 至少10香港註冊公司上榜

美國星期三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增近300個制裁目標,當中不少是中國公司,顯示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過去一個月先後訪中並警告中國不要協助俄羅斯攻烏後,美國開始全面打擊替俄羅斯繞過制裁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