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法中齊倡議巴黎奧運停火 馬克龍感謝暫不向干邑實施關稅 習稱中國出口「練就了真本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一上午和下午先後舉行中法歐峰會和中法峰會,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雙邊峰會後的記者會上,感謝習近平支持法國的倡議,今年夏季巴黎奧運舉行期間全球停火,希望可為俄烏戰爭和加沙戰爭等衝突帶來持久和平的契機。

不禁華為但不(多)買華為

中國外長王毅星期五(28日)訪問了法國,跟法國總統馬克龍及一些法國官員會面。根據美聯社報導,馬克龍向傳媒說,法國不會禁止華為參與法國的5G設備合約,但為了安全理由,會傾向歐洲公司,例如愛立信、諾基亞,並說「中國都會這樣做」,十分正常。

法國監管機構之前已表明,不會禁止使用華為的通訊設備,但知會各通訊商,現時再發給華為設備的牌照,只會有效8年,亦即通訊商準備5G時不可能會選用華為,因為花了錢買設備後,只用8年就要更換,而且現有的華為設備也要開始逐步更換,8年內逐步淘汰華為。

這很符合法國的傳統國策。

一方面,法國不可能跟隨美國的抗中政策。法國沒有如美國般在太平洋的戰略中跟中國有競爭,沒有誘因而跟中國全面對抗;撇除川普是否連任的因素,美國的外交政策一向可以隨時改變,七十年代尼克遜訪華,便令全球震驚,法國(及其他所有國家)要慎防美國政策突變,被美國「跣一鑊」;而且,法國一向奉行獨立外交,在二戰後經常出現「美國向東、法國向西」,總之不可以被人覺得只是美國的門口狗。

另一方面,法國在產業政策方面,一向奉行保護主義,每個行業都要有「國家標誌性企業」,現時的用詞就叫做「產業主權」。就在王毅抵巴黎的同一天,馬克龍便另一個場合重申,經過疫情教訓,法國要在醫療及產業「維持主權」,要重建生產產能。這說法,跟川普稱要把遷移至中國的製造業搬回美國,意思其實一樣。

縱合上述兩點,因此之前關注法國的華為政策,是多餘的,因為法國只可以得出目前的政策。而法國其他涉中政策的取態,大致跟對華為的做法差不多。

強烈關注香港維吾爾

另外,根據路透星期六的報導,法國總統府發聲明表示,馬克龍向王毅表示,法國強烈關注香港局勢和維吾爾族的情況。二人亦討論了法中就核能、農產品、衛生、非洲債務和氣候變化進行了討論。

暫時而言,法國政府和傳媒都沒有高調處理王毅來訪。有關香港部份的聲明,未見放在法國總統府或其他政府網頁的顯著位置,法國新聞也沒有多報導。

王毅此行的重頭戲是下一站、最後一站德國,德國是歐盟中,最有興趣介入香港問題的國家,也是最能左右歐盟對中政策的成員國。

而且,德國議員已準備好在9月1日上午於德國外交部外示威,羅冠聰也會出席,預料王毅在德國將遇到五國外訪中最大規模的示威,應該較挪威的示威還要大規模及吸引傳媒注意。

之前相關文章:

王毅警告勿頒諾貝爾和平獎給香港人

荷外相:香港拘捕議員令人憂慮

未能見孔特 王毅訪意成果一般

迪馬約:意中是夥伴、北約是盟友

王毅拜訪迪馬約 羅冠聰意外交部外示威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工黨40個百分點差距重奪黑池南 保守黨僅約100票壓倒改革黨

英國保守黨在星期四舉行的多場選舉大敗,其中 在西北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黑池南(Blackpool South)選區 ,工黨以高達26.3%的轉投比率,重奪這個國會議席,大勝保守黨超過7000票(即超過40個百分點的得票率),排第二名的保守黨僅較強硬脫歐派政黨改革黨(Reform)多100票,反映保守黨在快將舉行的下屆國會大選中,面對工黨和改革擋夾擊。

倫敦Hainault揮劍襲擊案 1青年死亡4人受傷

倫敦東北紅橋(Redbridge)城鎮的Hainault區星期二早上有人街上揮劍襲擊途人 ,造成1名14歲青年死亡,4人送院醫治。

美就俄烏戰爭添近300制裁目標 重點打擊第三國企業 至少10香港註冊公司上榜

美國星期三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增近300個制裁目標,當中不少是中國公司,顯示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過去一個月先後訪中並警告中國不要協助俄羅斯攻烏後,美國開始全面打擊替俄羅斯繞過制裁的公司。

李顯龍卸任前最後演說:新加坡面對去全球化、戰爭威脅等挑戰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星期三 在五一勞動節集會發表卸任前最後主要演說 ,他表示國家面對列強角力、去全球化、科技發展、氣候變化和戰爭威脅,未來一段時間將極具挑戰性,新加坡必須保持政治穩定,而且國民繼續信任政府,國家才能繼續成功。

保守黨1508票之差痛失西密德蘭市長 工黨簡世德三連勝當選倫敦市長

星期六有更多英國地方選舉的結果出爐,保守黨在兩大都會區的市長選舉失利,在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伯明翰都會區)爆冷以1508票之差失守這裏的市長寶座,工黨的簡世德(Sadiq Khan,右截圖)則以頗大差距輕鬆勝出,成為首名3連勝的倫敦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