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白俄羅斯的代表旗幟

除了國名如何翻譯成外語外(白俄羅斯VS白羅斯),白俄羅斯還有一項「代表物」是有爭議的:國旗。

白俄反政府示威,多揮舞「白紅白旗」(如文首影片截圖),因為他們覺得,這才是白俄的國旗。

現時白俄的官方國旗則是「紅綠旗」,上紅下綠,右邊有白底紅面的刺繡圖案,星期日(16日)的親政府示威者便高舉這面旗幟:(兩張影片截圖均來自「自由歐洲電台」

白俄旗幟的變遷

白俄1918年才首次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出現,因此國旗很遲才出現,再加上此後百年其主權地位經常改變,因此代表旗幟也經常改變。

白俄1918年獨立時,是以「白紅白旗」為國旗;但白俄不久後就被併入蘇聯,而作為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後30多年的旗幟也經常改變,但大抵是「一面紅旗」,全紅色底,一時完全沒有配上任何圖案,一時配上以黃/金色用基里爾字母寫上白俄共和國簡稱,一時就再配上黃/金色的鐮刀錘仔圖案,總之就是代表共產主義。

「紅綠旗」在1951年誕生。

聯合國在二戰後的1945年誕生,蘇聯當時抗議仍未完全由英國和美國獨立的印度和菲律賓都可以成為聯合國創會成員「國」,因此「玩膠」,主張蘇聯也可以以15個加盟共和國來加入聯合國(美國就「再膠」,反建議美國以48個州來加入聯合國)。

最後折衷方案是蘇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同時加入聯合國,但3個「成員國」的旗幟接近一樣,全紅加鐮刀錘仔,又有其他聯合國國家投訴,表示不可能當烏克蘭和白俄是「獨立國家」看待,因此全部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都要更換旗幟,互相之間、以及跟蘇聯的國旗要有點分別。白俄就是「紅綠旗」。

白俄在1991年由蘇聯獨立,恢復使用「白紅白旗」,但1995年就在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主導的修憲下,改回用「紅綠旗」,只把蘇聯時期的鐮刀錘仔刪走,以及把右邊的刺繡圖案,由紅底白面對掉為白底紅面。

兩面旗幟的意義

紅和綠代表什麼,理論上是有解釋的,在蘇聯時期,綠色代表森林,紅色應該是共產黨,到獨立時期,綠色代表未來,紅色(好像)代表國家和民族歷史。

但這些解釋有點牽強。大家找回15個前蘇聯國家的蘇聯時期和現時國旗來比較,就算撇除代表共產黨的紅和鐮刀錘仔,分別依然很大,這不純粹是要跟蘇聯/共產主義劃清界線,也代表蘇聯時代旗幟的設計是亂來,那些顏色跟該加盟共和國的歷史和文化毫無關連。

至於盧卡申科用回蘇聯時代旗幟,也純粹是寓意白俄政治社會體制重回蘇聯時期,以及跟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跟什麼「綠色代表未來」沒有什麼關係。

在九十年代的修憲,同時加強了總統和政府的權力,因此對反政府人士來說,「紅綠旗」不只是重回蘇聯時期的秩序,還代表專制統治,因此視「白紅白旗」才是代表國家、民族的旗幟,並逐漸成為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人權運動的象徵。

現時,如果在白俄一般展示「白紅白旗」,沒有問題,但在反政府示威等場合展示,就會被警方干涉及拘捕(近期則因為警察放寬對示威的鎮壓而沒這樣做)。試過有觀眾在國際冰球賽展示「白紅白旗」,結果國際冰聯以這屬在體育比賽展示具政治含義的標語而禁止。

至於當初為何挑選「白紅白」作為白俄旗幟的設計?

在1918年建國前,白俄地區一帶一向習慣使用全白、或白底中間加上紅色的旗幟,例如在打仗時使用。有傳說稱,原本當地慣用全白旗,有一次一名將領負傷,旗幟染了紅色,但繼續使用該旗幟,因此變成以白色為主、另加一些紅色,作為旗幟。

當然,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白俄地區的人民自中古時期以來,一直愛穿白色衣服,配以紅色圖案,紅白兩色是他們最常見的設計。白俄羅斯/白羅斯當中的「白」,其中一個解釋是這個族群愛穿白色衣服。「紅綠旗」右邊有白紅兩色的花紋,也是當地人衣服或其他布料慣用的。

在二戰期間,一個獲納粹德國保護、反抗蘇聯統治的白俄政治組織,以「白紅白旗」為象徵,因此白俄有人主張應改用「紅綠旗」,要跟有納粹歷史的「白紅白旗」割蓆。

不過,白俄的納粹勢力不算重要、著名(例如烏克蘭二戰時代的反蘇反共、親納粹民族主義勢力就龐大得多),不會有很多人把「白紅白」跟納粹、極右聯想起來,所以這個理由似乎不足以反對「白紅白旗」。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