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德拘捕AfD議員中國裔助理 涉替中國當間諜 監視海外異見人士

德國連續第二日傳出拘捕替中國當間諜的人士,這次是替極右政黨AfD(另一選項黨)歐洲議會議員 Maximilian Krah 擔任議員助理的43歲德國籍中國裔人士郭健。消息正值歐洲議會選舉投票前一個多月,而且 Krah 是 AfD 在今次選舉中的名單首位者,這宗案件較 昨天有關非法取得德國軍事技術 的案件敏感得多。

白俄羅斯VS白羅斯

近日白俄羅斯成為世界焦點,經常看到該國的新聞。大家應該知道,白俄羅斯官方認為自己的中文譯名為「白羅斯」,其駐華大使館兩年前曾為此發出聲明(文首圖片;當時我也在Facebook分享過這消息)。這裏暫時仍稱Belarus為「白俄羅斯」,我之前也有解釋過原因。但之後幾天,閱讀更多相關資料,我有更多想法,正在想是否改變稱呼。不妨把目前的想法寫下來,跟大家分享。

我之前的解釋是

"...白俄羅斯這個名字,其起源、以及在大部份歐洲語言,確實有「白色的俄羅斯」的意思。除非該國連其他語言也去掉這個意思,另改其他名字,否則本網頁會沿用「白俄羅斯」一詞。"

本blog文會分為兩大部份:一、白俄羅斯國名及各地譯名的發展;二、本blog處理外地譯名的態度。

白(俄)羅斯這個名字

白俄人一向稱呼自己的國家、民族為Belarus,這個名字的譯法,在國際分為音譯派和意譯派。

音譯派,包括英語、法語,這方面的處理比較簡單。在蘇聯時期,英語稱白俄為「Byelorussia」,但這個音譯源自俄語的拼寫方法,若以白俄語翻譯的話,應為「Belarus」。

很明顯,若是音譯,應盡量用回該國語言來翻譯該國名字,加上白俄人不想(再)被認為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包括被視為親俄的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及其支持者,所以轉用「Belarus」,應該較合理。

類似情況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也出現,之前英語多以俄語併音,拼寫為Kiev,但根據烏克蘭語讀法而譯成英語,應搆寫為Kyiv,因此烏克蘭政府也不斷呼籲大家改用Kyiv。

不過,在改變外國音譯方面,只有英文做得較好(亦因此英文傳媒沒有「如何稱呼這個國家」的討論),因為白俄九十年代初獨立後確立以白俄語來翻譯其國名的政策時,只集中在英語方面,這個國家沒有外交資源去在非英語國家宣傳這一政策。例如法語傳媒,大多仍使用Biélorussie,而非 Bélarus 或 Belarus。

而且,白俄獨立近30年、以至在其任何歷史時期,都很少成為世界焦點,其他國家也不太研究這個國家應該怎樣稱呼、「白俄羅斯」這個稱呼是否「正確」。

這又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居住在現為白俄國土內的民族,已出現多個世紀,但這個民族要到1918年才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國家,而且當時很快就被蘇俄吞併,之後再到九十年代初才再復國。所以,國名、國家象徵物等很多東西,仍在建立中。

情況跟我4年前寫過的「捷克英文簡稱問題」類似,捷克的民族身份在20世紀初才開始確立,所以捷克在英文的簡稱一直沒有定案。

更麻煩的是意譯派。一些北歐語言,例如德語、瑞典語和荷蘭語,是意譯做「白色俄羅斯」的(Weißrussland、Vitryssland、Wit-Rusland)。這沒了「用俄語音譯」的問題,但就更強化了白俄是俄羅斯一部份的印象,而且更難要求他們更改譯名。Belarus和Byelorussia尚接近,容易適應,但Belarus跟Weißrussland、Vitryssland或Wit-Rusland分別很大,貿易更改稱呼,一般人不會知道你在說什麼。

不過,這些語言的國家,已開始改變稱呼,用Belarus。瑞典外相去年年底出訪白俄羅斯時,外交部宣佈,政府將一律改用Belarus,不用Vitryssland。瑞典、德國傳媒近日普遍用Belarus,但奧地利和荷蘭仍傾向用「白俄羅斯」。

Belarus本身確有「白色的羅斯」這個意思。「羅斯」是指中古時期,居住在現為莫斯科一帶、白俄、烏克蘭的東部斯拉夫人士,而這些部落又被分開幾個,當中有「白色的羅斯」,也有「黑色的羅斯」,以及其他,當年「白色的羅斯」部落就是現時Belarus民族的祖先。

我一開寫到,Belarus有「白色的俄羅斯」這意思,但再翻查資料,這個說法有誤,應為「白色的羅斯」——Rus。Rus這個中古時期的斯拉夫民族,之後發展成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民族,由於俄羅斯在過去幾百年的發展最發達,所以有「Rus=俄羅斯」印象,但這是錯的。

白俄(以及烏克蘭)人不想仍被視為俄羅斯的一部份,除了是現在的政治,還包括其歷史。

上述原因,就是我再思考應否把「白俄羅斯」改成「白羅斯」的原因。

地方譯名這回事

德國ZDF電視台新聞網站,有這一篇「為何白俄羅斯突然稱為白羅斯」( Warum Weißrussland plötzlich Belarus heißt ) 的文章,除了提及白俄人不想仍被視作俄羅斯一部份,有白俄問題專家表示,在較官方的場合,用「白羅斯」會較好,但在普通場合,作為「通俗稱呼」,沿用「白俄羅斯」,亦無不可。

事實上,歐洲語言對歐洲地方的稱呼,經常跟該地對自己的稱呼不同,最著名的例子是西班牙,西班牙人稱為España,但英語等絕大部份歐洲語言,都是去掉「E」這個音,甚至中文也用英語的讀法去翻譯西班牙國名。

又例如之前有新聞稱,荷蘭政府及公營機構把國名的英語稱呼統一為Netherlands,不用Holland,然後好像有些香港網民起哄,問中文是否也要改做「尼德蘭」,管其他國家的人怎樣稱呼該國很法西斯  ......

說回本blog的態度/看法。地方(以至人名)的譯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準則是「盡量可以不變就不變」,因為譯名隨便變更,很易造成混淆。

而如果譯名變更涉及政治因素,就更要小心。正如「中國香港VS香港」,「台灣VS中華民國VS中國台灣」等例子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名字可以涉及政治立場,不同立場的人會爭著說該地應該怎樣稱呼,如果每次人家要怎稱呼就跟著改變稱呼,會「好唔得閒」。

舉一個N年前我接觸過的例子。在十多年前,南韓駐港總領事館曾發信香港傳媒,要求報導「南韓」稱之為「韓國」,北韓為「朝鮮」。一方面,他們的理由是「南韓」官方名稱「大韓民國」,所以簡稱「韓國」,北韓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但同時很明顯他們不想出現「南北韓」這類令人覺得半島分裂的字眼,正如德語從不稱「東德」、「西德」,只有「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不過,我跟同事商量後說,不理解「南韓」這個稱呼有什麼問題,特別是英語都仍統行South Korea的稱呼,而且在那封信件中,領事館還要求把「日本海」稱為「東海」(韓國人——南韓和北韓——把日本海稱為東海,黃海稱為西海)。這個要求問題更大,如果我們真的改稱「東海」,先不說讀者誤會,第二日肯定輪到日本領事館投訴。

所以在地方譯名方面,本blog想再想清楚後才再決定,而一旦改變了,就盡量不再有變動。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辛偉誠建議收緊失業福利 取消GP簽病假紙權力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 星期五表示 ,如果保守黨勝出下屆大選,政府將會取消普通科醫生(GP)簽署病假紙(sick note)的權力,揚言要改變英國的「病假紙文化」,並收緊失業福利,鼓勵更多人就業。

援烏撥款綑綁TikTok法案 美眾院迫參院盡快通過 最快下週生效

美國眾議院議長莊臣(Mike Johnson)星期三晚公佈了軍援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撥款法案,當中還加插了「TikTok剝離」法案,全部措施一同表決,顯示控制眾議院的共和黨借烏克蘭軍援問題,迫控制參議院的民主黨人盡快通過「TikTok法案」,最快可以下週完成整個立法程序。

杜拜暴雨成災 機場週三仍混亂

阿聯酋(UAE)星期二暴雨成災, 杜拜(中國香港政府譯為迪拜)的國際機場星期三仍大受影響 ,很多航班延誤或取消,一些抵達航班改往其他機場,杜拜機場呼籲乘客盡量不要前往機場,並聯絡航空公司,查詢自己乘搭航班的最新情況。

【德中峰會】習談產能稱電動車出口屬「貢獻世界」 談烏戰說中國非「當事方」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星期二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此行兩大目標是處理中國產能過剩及烏克蘭戰爭問題,但習近平在這兩個議題都未有給出德國希望獲得的回覆。

[Patreon文章]女首富304萬億貪污判死——總書記打貪的風向計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