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3日)是波羅的海人鏈——或稱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31週年。去年30週年寫過一次,因為去年是「逢五逢十」,波羅的海三國的紀念活動會較大規模、也較受矚目,今年不是「逢五逢十」,但今天的重演人鏈活動較去年更受注視,因為今年緊貼時局:這次紀念將同時聲援白俄羅斯要求民主自由的示威。
除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之外,白俄羅斯的示威都會有鏈活動。事實上,他們昨天已有類似集會。社會間持強烈反俄態度的另外兩個前蘇聯國家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都會加入,有人鏈活動。
波羅的海三國的人鏈活動會在當地時間下午7時進行。不少國家的人鏈,會由首都市內的廣場一直延伸至白俄羅斯駐當地大使館,而立陶宛的人鏈則會有現任及前任總統一同出席,人鏈由首都維爾紐斯市中心,一直串連至接近立白邊境的城鎮 Medininkai (下面地圖中的紅點;圖片可點擊放大):
有關波羅的海人鏈當年的歷史,可參看去年的文章<波羅的海人鏈——30年後>。
那篇文章也寫過,波羅的海三國現時仍在紀念這項活動,而且在國際大肆宣揚,是有現實意義、有外交作用。在歐洲/歐盟層面,三國要不斷把這段「本國歷史」,變成「歐洲歷史」的重要一部份,特別是在歐盟國家之間。
歐盟機關官員制定政策,或是各成員國討論歐盟政策時,會受歷史記憶影響(實際上,任何國家、城市都會有這個現象),而即使前共產陣營國家已加入歐盟16年,但歐盟官僚的「歐洲歷史記憶」,仍以冷戰時資本主義陣營為主,而這些前共產國家會因為共產統治的歷史出現一些忌諱、或是某些想法,這些忌諱、想法經常被歐盟官僚忽略,因此這些前共產歐盟成員國不斷借一些歷史重大事件,去推廣他們的歷史觀。
在全球而言,波羅的海三國沒有什麼東西可輸出世界——無論是經貿上的貨物、影音作品、重要意識形態,以至環境、維持和平等議題。愛沙尼亞還好一點,該國的IT頗強的。而透過反覆紀念一項當時轟動全世界的大事,三國可確立自己在民主、人權事務的全球領導地位,在國際舞台爭取曝光。
這次白俄羅斯政治危機就更事關三國的外交戰略,特別是立陶宛。
地理上,從上面地圖可見,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只距離白俄羅斯國土大概30公里,距離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也只是170公里左右,大概等於香港至清遠、或臺北至雲林的距離,所以立陶宛十分害怕白俄羅斯內部社會動盪不穩。
在爆出選後大示威之前,立陶宛已跟白俄羅斯有另一項爭拗,白俄羅斯在距離維爾紐斯45公里的地方,新建了一座俄製核電廠,立陶宛非常擔心安全問題,會連帶自己也受影響——特別是蘇聯有試過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難。白俄羅斯這個新核電廠,距離維爾紐斯還近過明斯克,立陶宛十分不滿。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