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衛生署長星期一晚為已故教宗方濟各發出死亡證,表示方濟各的死因是腦中風導致他昏迷及不可逆轉的心臟衰竭。 方濟各早前因為肺炎留院多時,這意味他離世跟導致他之前長期住院的呼吸道疾病無關。 衛生署長的聲明還說,方濟各在星期一早上7時35分於他的住所 Domus Santa Marta 離世。聲明亦提及,除了以上毛病,方濟各生前曾受雙側肺炎、高血壓和II型糖尿病困擾。 上篇相關文章: 教宗方濟各逝世 享年88歲 意大利安莎通訊社稱,根據傳統,梵蒂岡要在本周五至周日其中一天舉行葬禮,較大機會在周六26日舉行。 至於選舉新教宗的樞機主教會議,安莎說,理論上要在原任教宗離世後第15天至第20天開始,亦即5月6日至5月10日,但報導亦說,如果有權投票的樞機主教已經齊集梵蒂岡,選舉會議可提前展開。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倫敦地鐵伊利沙伯線(Elizabeth
Line)今天24日早上通車,數百名鐵路迷在柏靈頓站(Paddington)開門前便在站外等候,希望乘坐首班列車,當首班車6時33分開出,前往Abbey
Wood,鐵路迷難掩興奮之情,把這段歷史時刻的影片和照片上載至社交媒體。
由於這條鐵路線是紫色,很多乘客刻意身穿紫衣配合。也有乘客戴上皇室成員的面具,見證新路線開始營運【文首照片來自BBC】。
乘坐伊利沙伯線的人士都讚不絕口,稱車站月台很大,扶手電梯很大,進入Whitechapel站時好像進入了宏偉的地下大教堂,又說隔音設施很好、很寧靜。
不過,通車首天並不順利,在上午9時前,柏靈頓站響起火警鐘,一度疏散站內全部人士,不久後發現誤鳴,才重新開放。
伊利沙伯線草擬及興建時名為橫貫鐵路(Crossrail),1980年代首度提出,1990年代取消,2000年代又再提出並通過,2009年動工,原定2018年通車,但遲了4年才開通,最終花了190億英鎊,是全歐洲最大規模的基建。
這條鐵路的營運權交由香港的香港鐵路公司。當全面行駛,當局預期一年乘客人次2億,把倫敦全部鐵路運輸能力提高10%,由柏靈頓往Abbey Wood的車程削減一半,僅需28分鐘。
伊利沙伯線由西邊的雷丁(Reading)駛至東邊總站Shenfield,暫時未能全線直駛,由雷丁或西邊另一個總站希斯路(Heathrow)向東行只去到柏靈頓,需要在那兒轉車,才可去到東邊另一個總站Abbey Wood,而要前往Shenfield的話,則要在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再轉乘。
暫時週日會停駛,以進行進一步工程,初時會在早上6時半至晚上11時行駛,每5分鐘一班。同時,柏靈頓站下一站Bond Street站現時未開放,今年稍後才停靠這個車站
在今天通車,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以及英國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和運輸大臣夏博思(Grant Shapps)都有出席。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上週已主持了揭幕儀式。
由於這條鐵路線是紫色,很多乘客刻意身穿紫衣配合。也有乘客戴上皇室成員的面具,見證新路線開始營運【文首照片來自BBC】。
乘坐伊利沙伯線的人士都讚不絕口,稱車站月台很大,扶手電梯很大,進入Whitechapel站時好像進入了宏偉的地下大教堂,又說隔音設施很好、很寧靜。
不過,通車首天並不順利,在上午9時前,柏靈頓站響起火警鐘,一度疏散站內全部人士,不久後發現誤鳴,才重新開放。
伊利沙伯線草擬及興建時名為橫貫鐵路(Crossrail),1980年代首度提出,1990年代取消,2000年代又再提出並通過,2009年動工,原定2018年通車,但遲了4年才開通,最終花了190億英鎊,是全歐洲最大規模的基建。
這條鐵路的營運權交由香港的香港鐵路公司。當全面行駛,當局預期一年乘客人次2億,把倫敦全部鐵路運輸能力提高10%,由柏靈頓往Abbey Wood的車程削減一半,僅需28分鐘。
伊利沙伯線由西邊的雷丁(Reading)駛至東邊總站Shenfield,暫時未能全線直駛,由雷丁或西邊另一個總站希斯路(Heathrow)向東行只去到柏靈頓,需要在那兒轉車,才可去到東邊另一個總站Abbey Wood,而要前往Shenfield的話,則要在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再轉乘。
暫時週日會停駛,以進行進一步工程,初時會在早上6時半至晚上11時行駛,每5分鐘一班。同時,柏靈頓站下一站Bond Street站現時未開放,今年稍後才停靠這個車站
在今天通車,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以及英國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和運輸大臣夏博思(Grant Shapps)都有出席。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上週已主持了揭幕儀式。
同日Patreon文章<10個月內第3次就同一議題「失言」>: https://bit.ly/3NsuPJS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