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烏軍大反攻?俄稱阻截頓涅茨克大攻勢

俄羅斯國防部週一凌晨表示,他們在前一天星期日成功在頓涅茨克(Donetsk)南部抗擊了烏克蘭軍的大規模攻勢 。這令人關注烏克蘭是否已開始大反攻。

首度暫停財赤規則 歐洲10年緊縮告終

歐盟27國財長昨天(23日)召開了視像會議,通過歐盟執委會在上星期五(20日)提出的建議,暫停執行《穩定及增長協定》(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是協定推出22年來首次暫停執行。這次暫停是為了讓成員國政府有財政空間抗疫,但同時也標誌著近年有關財政政策路線的爭拗畫上句號,歐洲同意結束過去10年的緊縮政策,轉向增加開支以刺激經濟的方針。


《穩》是指成員國的財赤必須在其GDP 3%以下、以及政府負債在60%以下,這個協定旨在滿足德國,因為德國擔心,在貨幣聯盟下,如果有歐盟國家破產,導致歐元不穩,將迫使德國動用公帑為這些國家埋單,所以這個協定是德國願意加入歐元的條件之一。

實際上,《穩》在2000年代是近乎沒有執行過,德國和法國自己帶頭違反協定,聲稱可在中期達致這規定,來避開短期內削赤減債。但到2010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因為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要人出資拯救,歐洲國家及歐盟才正式嚴格執行《穩》。

即使如此,過了10年,仍只有14個成員國的債務達標(分別為荷蘭、丹麥、芬蘭、瑞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馬耳他),若包括略高於60%的德國和愛爾蘭,也只有16國。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為137%,希臘的比例最高,178%。

今次是利用《穩》中有關緊急情況可讓成員國暫時不執行《穩》的條款,來暫停預算規則。不過,目前的背景是,經過了十年緊縮年代後,近年已有呼聲要求改變這個策略,放寬《穩》,理由是控制財赤已略見成效,成員國破產危機減退,而且由央行透過貨幣政策去挽救經濟後,長遠都要靠政府的經濟改革來處理經濟問題,其中一定涉及增加開支的措施,例如投資基建。

當中,又以意大利最力主結束緊縮,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年上任時也順了意大利政府的意願,委任意大利前總理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擔任經濟專員,由他主管評核成員國預算有否違規的工作。

緊縮年代結束,除了疫情因素,另一個關鍵是德國取態轉變——始終在歐盟,財金政策必須跟隨歐盟最大金主德國,十年緊縮主要是因為德國期間(進一步)厲行這政策,現在改變了,也因為德國自己也準備大灑金錢抗疫,近日盛傳今年額外增加開支1500億歐元(1.26萬億港元 / 4.8萬億新台幣 / 1.13萬億人民幣 / 7110億令吉)。

儘管債務仍高於GDP 60%,但德國之前幾年是有盈餘的,現在傳聞中的額外開支及財赤金額,只是用回前幾年盈餘,所以德國有空間及心理上可以接受今年(甚至未來一、兩年)大幅增加開支,這同時也為其他歐盟國家可提升開支來抗疫及刺激經濟而開路。

相關資料:
歐盟財長3月24日會議聲明

【文首照片為2月18日歐盟財長會議的情況,來自歐盟網站】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莫斯科遭無人機襲擊 接近普京權貴豪宅區

【文章上載於莫斯科時間30日上午10時17分,更新於晚上11時7分】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星期二早上遭無人機襲擊,住宅區受影響,有兩幢住宅高樓大廈損毀,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最遠離前線的俄羅斯平民目標遇襲,也是莫斯科面對的最大規模襲擊。俄羅斯已指摘是烏克蘭的「恐怖主義行為」。

與年輕男同事有染丟職 ITV前主持:我失去了一切

英國電視界近日傳出性醜聞,事件主角、5月中辭去ITV節目主持的 Phillip Schofield 【截圖左】接受了BBC訪問 ,61歲的 Schofield 表示自己已經失去了一切,相信這次事件後,他的電視事業已經玩完,這令他很心痛。

英使館貼8964人民日報頭版 微博20分鐘內刪除

【文章上載於香港時間6月4日下午4時35分,更新於5日上午4時20分】   英國駐中大使館星期日「天安門屠殺」34週年在Twitter賬號表示 ,他們當天在微博張貼了有關悼念「六四」的消息,附上《人民日報》1989年6月4日的頭版,但微博在20分鐘內就將帖文刪除,形容微博把「來自黨內最權威的新聞機構在屠殺當天的新聞報道」審查了。

英擬設食物價格上限 Asda警告有反效果

英國首相府官員近日放風說,考慮向基本食物設立價格上限,以控制通脹。其中一間超市集團 Asda的主席 Stuart Rose 反對,警告會引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只會有反效果 。

「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心臟」 法部長斥祖高域不恰當

塞爾維亞網球選手祖高域(Novak Djokovic)昨天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期間,表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心臟」, 法國體育部長 Amélie Oudéa-Castéra 今天(31日)回應事件,批評有關言論不恰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