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彭斯由香港出發「竄訪」台灣?

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星期五身在台北訪問。值得注意的是,他星期四才在香港出席瑞銀的財富論壇,暫時未有媒體報導提及,但可合理假設他由香港直飛台北。根據外國媒體報導,他在香港和台北都說了一些中國或中國香港政府過往多番抨擊的內容。

全國免費交通 盧森堡開始實施

盧森堡今天(1日)開始實施全國集體公共交通工具免費的措施,而且不只居民/公民免費,連外國訪客都毋須付車費,上車毋須入閘。這是全球首個國家在全國交通免費,因此不少國家的傳媒都有報導。


當然,也有新措施不覆藝的情況。火車頭等仍要付款,通宵班次的交通也要付款。當然,的士沒有免費。

近年,交通全免費在歐洲逐漸興起,最著名的例子是2013年開始實施的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但他們只限該市居民,外國遊客及其他市鎮的國民仍要付全費,而且居民要先付2歐元申請一張登車證,才能享用免費交通。近年另一個較著名的例子是法國城市鄧寇克(Dunkirk),他們較接近盧森堡的做法,所有乘客免費,不分市內市外、國內國外居民。

公共交通免費,以吸引居民改乘公共交通,理由主要有3:
1、令居民減少自駕,減少交通擠塞
2、減少汽車行駛後,改善空氣質素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扶貧福利措施,令低收入人士出行更方便,讓他們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公共交通免費被非議的地方,不外乎2個問題:
1、誰付鈔?納稅人支付的話,財政可持久?
2、能否達到包括上述3個理由在內的政策目標?
根據塔林的例子,不用付車資,似乎沒有大家想像的問題——服務下降。司機薪金、汽車/列車維修、車站保養等,仍能維持,質素並沒下降,反而有改善,因為多了人乘搭,唯一問題是車內空間擠塞了。

盧森堡和塔林的情況有兩個共通點,都令車資全免是利多於弊:1、原本汽車使用量的佔比頗高,在盧森堡,私家車佔工作目的交通接近一半;2、車資本已大幅補貼,因此政府出資再津貼餘額,所費成本其實不高。

以盧森堡為例,每程車費本已低至2歐元,車票收入一年只有4100萬歐元,只佔整體公共交通營運開支5億歐元的8%。在塔林,免車資建議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出,當時國家及各市政府都要緊縮開支,此時提出增加福利開支,有點奇怪。但塔林當時已補貼七成公共交通開支,塔林也好,盧森堡也好,他們的想法:反正都花了一大筆公帑津貼交通車費,而車費又不是低到任何人都可輕鬆負擔到,政府花了錢但市民仍埋怨車資是負擔,為何不乾脆連餘下的開支也由政府支付,大家開心?而且,徹低免車資的話,可以省下檢查車票、入閘機等開支。

更深遠的是,全免交通車費議題,代表切入交通政策角度的改變——由目前大部份地方主要以「用者自付」為原則,變成把公共交通視為跟供水、基礎教育、基礎醫療等公共服務般為生活必需品,那麼,公共交通車資政策——以至公共交通網絡的整體規劃——變成要配合其他政策目標,例如環保、社會保障政策,在這角度下,車資全面補貼便變成推動其他政策目標的開支。

車費全免的議題在全球才興起不久,仍有不少討論,而且也未必適合所有地方。例如跟塔林一海之隔的芬蘭,一些專家今年1月仍質疑車資免費的成效,認為在減少交通擠塞、減少汽車使用等多方面都看不到有顯著效果。

在塔林的情況,他們是靠交通免費(及其他措施)來吸引其他愛沙尼亞人搬來居住,令市政府稅收增加,借此補貼車資,有人質疑塔林長遠也未必能承擔補貼。財政問題在盧森堡則應該問題不大,他們反而要考慮成效有多大,因為很多人是居住在鄰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然後每天通勤往盧森堡工作,而盧森堡往返國外的交通仍收取原本的車費,上述人士未必有誘因放棄自駕汽車上下班。

去到最後,是否全免車資都是「計唔計得掂條數」的問題:是否承擔到開支?達到的成果是否值支付這個價錢?

【文首照片為盧森堡電車,來自盧森堡電視台RTL網站;盧森堡1960年代廢除電車,到2017年才重新引入,作為該國全面發展公共交通的一部份】

部份傳媒的相關報導:
Euronews
BBC
DW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國第5大發明?麗水6學者曾申請專利「快速切割海底電纜」

美國雜誌 Newsweek 星期五發表報導 ,顯示浙江省麗水學院6名學者2020年1月曾在國內申請「快速切斷海底電纜」技術的專利。

西班牙12招應付房屋危機 外國人買樓徵100%印花稅

西班牙首相山齊士(Pedro Sanchez,文首截圖) 星期一公佈12項應付房屋危機的措施 ,協助國民更易承擔居住成本,對外國媒體來說,最關注的是把外國人購買物業的印花稅提升至100%,形同表示不希望外國人往西班牙買樓。

瑞典首相:國家處非戰爭非和平狀態 想要和平就要備戰

瑞典首相 Ulf Kristersson(文首照片) 星期日表示,瑞典並非處於作戰狀態,但也沒有和平 ,瑞典需要處於長期防衛狀態。

市場估英鎊再跌近8%至8.73港元 閣員稱財相沒有被炒危機

雖然英鎊今年已跌了約3%,但 彭博根據市場交易情況報導,投資者普遍預測,英鎊會再較周一水平跌近8% 。

彰顯擁格陵蘭主權 丹麥國王改紋章

丹麥王室今年元旦宣佈,去年1月才登基的 國王 Frederik 在去年12月20日已更改君主的個人紋章 ,代表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象徵放大了,明顯是在川普近日不斷說美國要購買格陵蘭下,強調格陵蘭屬於丹麥。 附圖左邊是舊紋章,在盾的4格中,代表格陵蘭的北極熊和代表法羅群島的羊一同「塞入」左下角,而在新紋章,北極熊和羊分別在左下和右上,各佔一格。 舊紋章左下角原本還有3個皇冠,這是代表中古時期的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丹麥王室一度同時統治丹麥、挪威和瑞典。丹麥王室說,這個象徵已不合時宜,所以在新紋章刪走。 丹麥電視台 TV2 引述歷史學家 ,他指出,更改紋章還有另外2個原因。 他說,Frederik 一向關心王室的北大西洋領土,這次更改反映他的個人想法。 他又說,丹麥王室習慣趁更迭君主修改紋章,把過時的象徵刪走。原本的紋章是去年遜位女王的 Margrethe二世1972年登基後不久開始使用,她把代表冰島的隼刪走,冰島1944年由丹麥獨立。 新紋章左上格保留了3隻藍獅和9個紅心,這是代表丹麥本土,已使用近千年。新紋章右下格是從舊紋章右上格搬下來,這個圖案代表南日德蘭(Southern Jutland)。 這個紋章是丹麥國王的個人紋章,同時也用來代表國家。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